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鸡儿画曲
作者: 仇远 〔宋代〕
鸡儿画曲。处处筝鸣雨屋。
十载重游。柳外啼乌也怨秋。
粉楹醉墨。燕去楼空人不识。
醉踏花阴。错认人家月下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画面:小鸡在画曲,四处传来筝声,雨落在屋顶上。十年之后重游故地,听到柳外的乌鸦啼叫,似乎在诉说着对秋天的怨恨。粉色的柱子在醉酒中被墨水染上,燕子飞走后,楼阁空旷,行人已无知音。醉酒中我踏入花阴,却误认了人家的月下门。
注释:
字词注释:
- 鸡儿: 小鸡,可能引申为孩童或无邪的象征。
- 画曲: 指绘画或乐曲,表达一种艺术情趣。
- 筝鸣: 筝是一种乐器,鸣声清脆,营造出优雅的氛围。
- 重游: 再次游览,表示对往昔的回忆。
- 柳外啼乌: 柳树外面的乌鸦叫声,象征秋天的孤寂。
- 粉楹: 粉色的柱子,表现出美丽的景致。
- 月下门: 月光下的门,象征着迷惘与错认。
典故解析:
- “十载重游”可能暗指对往昔时光的思念,反映了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仇远,宋代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与清新的意象著称。他的词风受到南宋词的影响,常以生活琐事和个人情感为题材,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仇远的某个重游之际,表达了他对往昔记忆的追溯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背景中可能暗含了对故乡、旧友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减字木兰花·鸡儿画曲》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一个丰富而又细腻的内心世界。开篇的“鸡儿画曲”既是一个简单的场景,却蕴含了温暖与童趣,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的生活气息。接下来的“处处筝鸣雨屋”,则通过音乐与雨声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感伤的氛围,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美好和当下的孤独。
“十载重游”这一句转折,既是时间的跨越,也是情感的回归,仇远在此表达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落。尤其是“柳外啼乌也怨秋”,乌鸦的啼叫与秋天的凋零相结合,渲染出一种深深的孤寂与惆怅。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粉楹醉墨”和“燕去楼空人不识”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特别是“燕去”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而“人不识”则表达了自己在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中被遗忘的无奈。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展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现实的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鸡儿画曲: 开篇以“鸡儿”引出生活的画面,表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 处处筝鸣雨屋: 筝声伴随着雨声,形成了一种和谐而惆怅的音景。
- 十载重游: 强调时间的流逝,突显作者的思考与感怀。
- 柳外啼乌也怨秋: 柳外乌鸦的叫声,象征着秋天的悲凉与孤独。
- 粉楹醉墨: 描述了醉酒后的迷醉意象。
- 燕去楼空人不识: 燕子离去,楼空人散,表现出一种失落感。
- 醉踏花阴: 形象地描绘出在花阴中醉酒的情景,充满诗意。
- 错认人家月下门: 最后一句回归到个人情感的迷惘与错认,形成一种情感的闭环。
修辞手法:
- 拟人: “乌也怨秋”赋予了乌鸦以人的情感,使得自然与人感情相连。
- 对仗: 词中多处运用对仗,使得语言更为工整和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孤独感的深切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鸡儿: 象征童真与快乐。
- 筝鸣: 表现音乐的优雅,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 柳外啼乌: 自然中的寂寞与悲伤。
- 粉楹: 美好的景象,象征过去的美好记忆。
- 月下门: 迷失与错认,表达情感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仇远
D. 苏轼 -
词中提到的乐器是? A. 琵琶
B. 筝
C. 笛
D. 琴 -
“十载重游”中“十载”指的是多长时间? A. 十天
B. 十年
C. 十月
D. 十个世纪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诗词对比:
- 仇远的《减字木兰花》与李清照的《声声慢》都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李清照更加强调情感的细腻与柔弱,而仇远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孤独感。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艺术表现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词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