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玄偈三首》

时间: 2025-01-17 09:21:29

我有真如性,如同幕里隐。

打破六门关,愿出毗卢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有真如性,如同幕里隐。
打破六门关,愿出毗卢印。

白话文翻译

我拥有真实的本性,就像藏在幕布里的隐秘事物。
我渴望打破六道的障碍,愿意显现出毗卢法印。

注释

字词注释

  • 真如性:佛教中的概念,指事物的真实本性,超越表象的存在。
  • 幕里隐:指某种事物被幕布遮掩,隐蔽不显。
  • 六门关:佛教中常用来形容六道轮回,形象地描述人们被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所束缚。
  • 毗卢印:指佛教中象征智慧和真理的印记,表示一种觉悟和真理的显现。

典故解析

  • 毗卢:源于佛教,是一种高级的智慧和觉悟的象征,常与如来、佛陀等概念相联系。
  • 六道:指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六种存在状态,包括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智嵩,宋代著名的禅宗僧侣,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诗词技巧而著称。他的作品多以禅理为主题,常常融合佛教哲学,展现出清晰的智慧与深邃的思考。

创作背景: 《三玄偈》是释智嵩在禅宗教义学习和实践中所作,旨在表达对真实本性的追求与对世俗束缚的解脱。其创作背景与当时社会对佛教的重视及其对民众心灵的影响密切相关。

诗歌鉴赏

《三玄偈三首》以简练的语言蕴含了深厚的禅意,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首句“我有真如性”便直指内心的真实,传达出一种对自我本质的觉察。而“如同幕里隐”则进一步比喻了这种真性被世俗的表象所遮蔽,象征着人们在烦恼与欲望中的迷失。

接着“打破六门关”,展现了作者渴望超越感官束缚、解脱轮回的决心。这里的“六门”不仅指感官的限制,也象征着世俗生活中的种种牵绊。最后一句“愿出毗卢印”,则是对真理与智慧的渴望,体现了心灵的觉醒与对佛法的追求。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有力,情感上深邃而充满力量,体现了禅宗对于内心真实的追求和对世俗束缚的反思,具有很高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有真如性:表达了自我内心真实本质的觉醒。
  2. 如同幕里隐:暗示这种真实被外在的繁杂所遮掩。
  3. 打破六门关:渴望超越感官的限制,追求更高层次的自由。
  4. 愿出毗卢印:希望能够显现出智慧与真理,达到内心的觉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真如性比作幕后隐秘,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真实的不可见性。
  • 对仗:全诗结构对称,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寻求内心的真实与觉醒,强调超越世俗的追求,体现了禅宗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真如性:象征真实和智慧的本质。
  • :象征遮蔽与迷惑。
  • 六门关:代表感官的限制与轮回的束缚。
  • 毗卢印:象征觉悟与真理的显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真如性”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 A. 外在表象
    • B. 内心真实
    • C. 社会身份
  2. “六门关”是指哪些?

    • A. 六种感官
    • B. 六个阶段
    • C. 六种情绪
  3. 诗中提到的“毗卢印”象征什么?

    • A. 欲望
    • B. 真理与智慧
    • C. 生命的痛苦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心经》:探讨空性与真实本质的经典佛教文本。
  • 《无常偈》:反映人生无常与内心觉醒的诗作。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鸟鸣涧》相比,释智嵩的诗更关注内心的真实与解脱,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宁静和道的向往。两者都展现出深刻的哲理性,但主题与表现手法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禅宗诗词选》
  • 《释智嵩传》
  • 《佛教哲学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