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张钦夫二首》

时间: 2025-01-01 17:57:04

工瑟曾缘利,鸣琴岂负子。

发於贫里白,诗亦病来疏。

知已俱霄汉,孤踪且簿书。

三年知免矣,一饱会归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张钦夫二首
作者:杨万里

工瑟曾缘利,鸣琴岂负子。
发於贫里白,诗亦病来疏。
知已俱霄汉,孤踪且簿书。
三年知免矣,一饱会归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张钦夫之间的情谊。前两句提到音乐和诗歌,暗示在物质利益面前,真正的情感和艺术才是最重要的。接着,诗人描述自己在贫困中写诗的艰辛,以及因病而产生的创作障碍。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期待,三年后希望能再次见面,畅谈一番。


注释

  • 工瑟:古代一种乐器,通常用于演奏音乐。
  • 鸣琴:弹奏琴曲,象征音乐与艺术。
  • 发於贫里白:在贫困的环境中创作,表达了艰辛。
  • 诗亦病来疏:因生病而写作不畅,暗示创作的困难。
  • 知已:知己,指深厚的朋友关系。
  • 孤踪且簿书:独自一人,只有书籍相伴。
  • 三年知免矣:三年后将会相聚,表示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明快,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且常以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相结合。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寄托情感和抒发内心的孤独来反映当时的生活状态与个人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杨万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前两句通过对乐器的描绘,表现出音乐和诗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与张钦夫的思想共鸣。诗人以“工瑟”和“鸣琴”作为开头,巧妙地引入了乐器,隐喻着对艺术的热爱。接下来的“发於贫里白,诗亦病来疏”则透露出诗人在生活困境中的挣扎,尽管创作受到了病痛的影响,但他依然保持着对诗歌的执着,这种执着体现了他对艺术的尊重和对朋友的珍视。最后两句的“知已俱霄汉,孤踪且簿书”表明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知己的期待,三年后相聚的希望,给人以温暖。

整首诗用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友情的珍视,展示了宋代文人的情怀与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工瑟曾缘利:乐器的演奏与物质利益相关。
  • 鸣琴岂负子:弹琴的人不会背弃真正的情感。
  • 发於贫里白:创作是在贫穷的环境中进行。
  • 诗亦病来疏:诗作因生病而显得稀疏。
  • 知已俱霄汉:与知己分享心声,意境高远。
  • 孤踪且簿书:孤独的身影,只有书本为伴。
  • 三年知免矣:三年后将会不再孤单。
  • 一饱会归欤:期待再度相聚畅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乐器比喻艺术与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琴、书等象征着艺术与知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传达了在困境中坚持创作的决心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工瑟:象征音乐与艺术的纯粹。
  • 鸣琴:代表着情感的表达。
  • 贫里:隐喻艰苦的生活环境。
  • 孤踪:象征孤独的人生状态。
  • 簿书:代表知识与内心的丰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A. 古筝
    B. 工瑟
    C. 笛子
    D. 琵琶

  2.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写作受到影响? A. 贫困
    B. 生病
    C. 孤独
    D. 失业

  3. 诗人期待三年后能与知己重聚,这说明了什么? A. 对友情的珍视
    B. 对生活的失望
    C. 对艺术的冷漠
    D. 对未来的恐惧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作品,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孤独感。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作品,表现了亲情与思念。

诗词对比

  • 李白 vs. 杨万里:李白的豪放与杨万里的清新形成鲜明对比,但二者在情感的表达上都极为真挚,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