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过侧溪山下》
时间: 2025-01-01 18:19: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过侧溪山下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看山妙处几曾知,
落照斜明始觉奇。
皱尽衣裳纹欲裂,
争先头角远相追。
松梢别放六峰出,
江底倒将千嶂垂。
一路诗篇浑漫与,
侧溪端的不相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山下侧溪旁游览时的感受。看山的美丽景致,过去从未真正领会,直到夕阳斜照,才意识到其奇妙之处。衣裳上的水纹似乎快要裂开,仿佛在与周围美景争先恐后。松树的树梢间,六峰正独特地显露出来,江水在河底映射出千座山岭,仿佛倒挂在水中。一路走来,诗篇与景致交融,溪边的静谧与美好并不相互妨碍。
注释
- 妙处:美妙之处。
- 落照:夕阳的余晖。
- 皱尽:水波皱褶的样子。
- 头角:指青松的松针和山峰,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千嶂:指千山万岭,形容山的数量众多。
- 不相亏:互相并不妨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生于杭州,号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以清新自然、形象生动的诗风而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与变革的背景下,诗人以游山玩水的方式寄情于自然,通过描绘侧溪的美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晚过侧溪山下》是一首极具画面感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诗的开头,作者以“看山妙处几曾知”引入,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惊叹与自省,似乎在感慨自己以往的无知。随着“落照斜明始觉奇”,夕阳的余晖照耀下,山水的魅力愈加明显,构建出一种温暖而美好的氛围。
诗中“皱尽衣裳纹欲裂”,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水波的细腻与灵动,传达出自然景象的生机与活力。而“争先头角远相追”则展现了自然元素间的竞相辉煌,仿佛一场生动的视觉盛宴。接下来,松树与六峰的描绘,令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立体的画卷之中,层峦叠嶂、气势磅礴。
最后两句“一路诗篇浑漫与,侧溪端的不相亏”更是将自然与诗意融为一体,强调了诗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写,更是对人生态度的展现,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崇敬。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看山妙处几曾知:表达了对山的美好认识的不足,暗示诗人曾在其中但未能真正理解其美。
- 落照斜明始觉奇:夕阳的光辉照耀使得山水景色变得奇妙,唤醒了心中的感悟。
- 皱尽衣裳纹欲裂:水波皱褶像是衣裳的纹路,形象地描绘出水面的细腻。
- 争先头角远相追:自然景象间的竞争与活力,表现出生机。
- 松梢别放六峰出:松树的树梢间显露出六座山峰,展现了高峻的自然风光。
- 江底倒将千嶂垂:水中的倒影映出千山,形成视觉上的奇幻效果。
- 一路诗篇浑漫与:诗意与自然景色交融,一路上都是诗篇。
- 侧溪端的不相亏:自然与诗意互不干扰,相得益彰。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皱尽衣裳纹欲裂”,将水波与衣裳相互比喻,形象生动。
- 拟人:水波似乎在与山水争先,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松梢别放六峰出,江底倒将千嶂垂”,结构对称,增添了诗的美感。
-
主题思想
该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与生活态度的积极向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山: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永恒。
- 水:代表着灵动与生命力,流动的水面映射出自然的变化。
- 夕阳:象征着温暖与告别,带来了一种宁静与思考的气氛。
- 松树:象征着坚韧与长青,带来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看山妙处几曾知”的意思是: A. 我知道山的美
B. 我从未真正理解山的美
C. 山的美丽无处不在 -
“江底倒将千嶂垂”描绘的意象是: A. 山的倒影在水中
B. 水流湍急
C. 江边的美景 -
诗中体现的主题是什么? A. 生活的苦涩
B. 自然与人的和谐
C. 对城市的向往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关系。
- 李白《庐山谣》:表现了对山水的热爱,通过壮丽的景色传达出诗人的豪情。
诗词对比
- 杨万里《晚过侧溪山下》与王维《鹿柴》:两首诗都表现了山水之美,但杨万里更注重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描绘,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收录了许多宋代诗人的经典作品,包括杨万里的诗。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对古典诗词的详细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