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头莲令
作者: 汪东 〔清代〕
画檐蛛网漾晴丝。
茧蝶肯相随。
可人韵态百般宜。
久久耐人思。
绛唇的皪鬓云垂。
歌罢小矜持。
芙蕖浥露袅清池。
比并不如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景象:画檐上微风轻拂,蛛网如丝般荡漾,隐约可见茧中的蝴蝶若隐若现。那女子的韵味和姿态多种多样,让人久久思念。她的红唇和轻垂的鬓发,让人不禁想起她在歌唱时的矜持。水面上,芙蕖沾露,轻轻摇曳,然而与她相比,似乎显得逊色。
注释:
- 画檐:指屋檐,通常装饰性较强。
- 蛛网:蜘蛛结的网,象征细腻和柔美。
- 茧蝶:指蛹中的蝴蝶,表达了即将蜕变的美感。
- 可人:指可爱的女子。
- 绛唇:深红色的嘴唇,通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 皪鬓:指柔软垂落的发鬓。
- 芙蕖:即荷花,常用作女性的象征。
- 浥露:沾湿露水,表现清晨的清新。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芙蕖,不仅是美丽的荷花,更是古代文人所崇尚的雅韵,象征着高洁与纯美。茧蝶则是象征着蛰伏与蜕变的过程,暗示着生命的成长与转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细腻的描写和清新的意境著称,常常表现出对女性美的赞美与思考。
创作背景:
《双头莲令》创作于清代繁荣的文人诗歌时期,正值士人文化和社交活动兴盛,诗歌常以抒情、咏物为主,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双头莲令》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事的描绘,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念之情。诗的开头“画檐蛛网漾晴丝”,以生动的图景引入,给人以清新之感,仿佛置身于一个早晨的庭院,透过蛛网能看到阳光的洒落。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女子的韵态,表达了对她多样魅力的赞美,这里“可人韵态百般宜”不仅是对外貌的欣赏,更是对内在气质的钦佩。
整首诗的情感线索是思念,随着描写的深入,情感愈加浓烈。在对女子细腻的描绘中,诗人流露出一种无奈和遗憾,尤其是最后一句“比并不如伊”,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自省,也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暗示着追求美好事物的无力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画檐蛛网漾晴丝:描绘清晨的宁静,蛛网在阳光下闪耀,营造出一种柔美的氛围。
- 茧蝶肯相随:蝴蝶的茧暗示着潜在的美丽与生命的变迁,蕴含着希望。
- 可人韵态百般宜:女子的优雅和气质多种多样,令人心动。
- 久久耐人思: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涌来,久久不散。
- 绛唇的皪鬓云垂:通过色彩和发型描绘出女子的美丽。
- 歌罢小矜持:女子在歌唱后展现出的矜持,增添了她的魅力。
- 芙蕖浥露袅清池:荷花在清晨露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美。
- 比并不如伊:与女子的美丽相比,自然的美显得微不足道。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蛛网”“茧蝶”等意象,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 拟人:将女子的情感描绘得生动细腻,赋予了自然景物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使得诗句流畅而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美的追求与思念的情感,展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诗中不仅赞美了女子的外貌与气质,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蛛网:象征着细腻、柔弱的美。
- 茧蝶:隐喻着生命的蜕变与希望。
- 芙蕖:象征着高洁、纯美的女性形象。
- 绛唇皪鬓:代表了女子的美丽和风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画檐”指代什么? A. 房屋的墙壁
B. 房屋的屋檐
C. 房屋的窗户 -
“绛唇的皪鬓云垂”描绘的是谁的形象? A. 自然景物
B. 一位女子
C. 一只蝴蝶 -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描绘
B. 对女子的赞美与思念
C. 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女子的情感与美丽,情感更为细腻。
- 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人生的哲思与感慨,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以上是对《双头莲令》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词的美妙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