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蛙方君作八老诗效颦各赋一首内三题余四十》

时间: 2025-01-04 07:17:23

炼不成丹死不休,岂知岁月竟悠悠。

老于蒙叟仍黄馘,丑似弥明亦结喉。

尚隔蓬莱三万里,浪云椿树八千秋。

暮年却羡邻儿黠,阿母蟠桃也去偷。

意思解释

听蛙方君作八老诗效颦各赋一首内三题余四十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原文展示:

炼不成丹死不休,岂知岁月竟悠悠。
老于蒙叟仍黄馘,丑似弥明亦结喉。
尚隔蓬莱三万里,浪云椿树八千秋。
暮年却羡邻儿黠,阿母蟠桃也去偷。

白话文翻译:

炼不成长生不老的丹药就死也不甘心,怎能知道岁月竟是如此漫长?
年纪比蒙叟还要老,容貌却和弥明一样丑陋。
尚且隔着蓬莱有三万里,浪云和椿树已经经历了八千个秋天。
到了晚年却羡慕邻家的小孩聪明,连母亲的蟠桃也想去偷。


注释:

字词注释:

  • 炼不成丹:指修炼成仙或长生不老的丹药。
  • 蒙叟:指老年人,通常用来形容老态龙钟的老人。
  • 黄馘:指黄鳝,形容容貌丑陋。
  • 弥明:指的是神话中的人物,常与丑陋形象挂钩。
  • 蓬莱: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长生不老。
  • 蟠桃:传说中能延年益寿的桃子。

典故解析:

  • 蓬莱:出自《山海经》,是神仙的居所,代表追求长生的理想。
  • 蟠桃:出自《西游记》和《山海经》,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龙,号天池,南宋诗人,以词作闻名,尤以豪放派著称。其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交织之际。诗人通过描写老年人的无奈与羡慕,反映了对时间流逝与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这首诗深刻地描绘了老年人的感受,展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年轻的羡慕。起初,诗人以“炼不成丹死不休”表达出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反映出人们对生命的追求。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意识到时间的无情,感叹“岂知岁月竟悠悠”,显示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接着,诗人以自嘲的方式,提到自己“老于蒙叟仍黄馘”,不仅表达了对自己年老的无奈,更通过“丑似弥明”表现出自我形象的悲观。此处的比喻生动而形象,突出了人老后的容貌与心态。

接下来的两句“尚隔蓬莱三万里,浪云椿树八千秋”通过自然景物描绘出时间的漫长,表达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感。最终,诗人以“暮年却羡邻儿黠,阿母蟠桃也去偷”作结,展现出老年人对年轻人的羡慕与向往,也暗含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情感沉重,却不失幽默,既有对生命的哲理思考,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是刘克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炼不成丹死不休:表达对长生不老的执念。
  2. 岂知岁月竟悠悠:感叹时间的流逝。
  3. 老于蒙叟仍黄馘:自嘲老态和丑陋。
  4. 丑似弥明亦结喉:比喻自己容貌的丑陋。
  5. 尚隔蓬莱三万里:形容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6. 浪云椿树八千秋:暗示经历的岁月之长。
  7. 暮年却羡邻儿黠:表达对年轻人的羡慕。
  8. 阿母蟠桃也去偷:幽默地提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与蒙叟、弥明相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态。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比。
  • 夸张:“三万里”、“八千秋”夸大时间的漫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老年人的自省,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年轻时光的渴望与怀念,展现了人们在面对衰老时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长生不老,代表人对生命的追求。
  2. 蓬莱:象征理想与追求,遥不可及。
  3. 蟠桃:象征青春与美好,令人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炼不成丹”指的是什么? A. 长生不老的药
    B. 美味的食物
    C. 一种文化活动
    答案:A

  2. 诗人对自己容貌的描述是什么? A. 俊美
    B. 丑陋
    C. 年轻
    答案:B

  3. “尚隔蓬莱三万里”中的“蓬莱”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与追求
    C. 自然景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长恨歌》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此诗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两者均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但刘克庄更侧重于老年的无奈,而白居易则强调爱情的永恒。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