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二首 其二 雪》

时间: 2025-01-04 09:16:51

持帚通樵径,支筇过藓桥。

不知及门者,若个肯埋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持帚通樵径,支筇过藓桥。不知及门者,若个肯埋腰。

白话文翻译

手持扫帚走在樵夫的小路上,借着拐杖走过苔藓覆盖的桥。不知道有谁能够到达门口,愿意埋下腰身走进门来。

注释

  • 持帚:手持扫帚,表示打扫、清理的意思。
  • 通樵径:樵夫的小路,指林间小道,通常由樵伐树木时踩踏而成。
  • 支筇:用拐杖支撑,表示行走的艰难。
  • 藓桥:长满苔藓的桥,苔藓常生于湿润阴暗之处,象征环境的严寒与潮湿。
  • 及门者:到达门口的人,指想要进入某个地方的人。
  • 埋腰:弯腰低头,形容进入某个地方的姿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士龙,号天游,宋代诗人,字句清新,善于用自然景物抒发情感。他的诗歌常常体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情冷暖的敏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战乱时,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思索与对人情世故的感悟。

诗歌鉴赏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冬季雪天的情景,诗人以“持帚通樵径,支筇过藓桥”开头,通过描写劳动与行走的细节,展现了在雪天行走的不易,表现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接着“若个肯埋腰”一句,则引发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暗示在困境中,愿意倾身相助的人少之又少。

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温暖人际关系的渴望。通过细腻的意象,读者能够感受到环境的寒冷与心理的孤寂。同时,诗人用拐杖的意象,象征着对生活的无奈与坚持,展现出一种顽强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持帚通樵径:手持扫帚,暗示在雪天,清理道路的辛苦,表现出朴实无华的劳动形象,展现了生活的艰辛。
  • 支筇过藓桥:借助拐杖行走,带出了行走的艰难,象征着对生活的挣扎,体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 不知及门者:疑问句,表现出对世事的无奈,暗示人们在困境中迷失方向。
  • 若个肯埋腰: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愿意低下身段、帮助他人的人少之又少,反映了人情冷暖。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藓桥”比喻生活的艰难。
  • 拟人:将环境形象化,使自然景物更具情感。
  • 对仗:前后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在寒冷的雪天中,面对生活的艰辛与人际关系的疏离,诗人在孤独与无奈中对温暖人情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持。

意象分析

  • 扫帚:象征着劳动与清理,反映出生活的琐碎与艰辛。
  • 拐杖:象征着支持与依靠,反映出生活的无奈。
  • 苔藓:象征着环境的湿润与冷清,暗示人际关系的疏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持帚通樵径”意为: A. 拿着扫帚走在小路上
    B. 拿着刀砍树木
    C. 在山上旅行
    D. 走进樵夫的家

  2. 诗中“埋腰”指代: A. 低头
    B. 跪下
    C. 蹲下
    D. 躺下

  3. 诗人通过描写雪天的生活表现: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生活的无奈与孤独
    C. 对劳动的赞美
    D. 对人际关系的冷漠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诗词对比

对比刘克庄的《风雪二首》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首诗都涉及雪的意象,但前者更多表现出孤独和无奈,后者则体现了对友人的深情与壮阔的边塞情怀。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相同题材下的不同情感表达与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