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春望》

时间: 2025-01-19 19:58:00

明时不敢卧烟霞,又见秦城换物华。

残雪未销双凤阙,

新春已发五侯家。

甘贫只拟长缄酒,忍病犹期强采花。

故国别来桑柘尽,十年兵践海西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春望
作者: 张蠙 〔唐代〕

明时不敢卧烟霞,又见秦城换物华。
残雪未销双凤阙,新春已发五侯家。
甘贫只拟长缄酒,忍病犹期强采花。
故国别来桑柘尽,十年兵践海西艖。


白话文翻译:

在明媚的春光下,我不敢沉醉于烟霞之中,而是再次看到秦城的繁华变换。残雪尚未消融,双凤阙依然矗立;新春已经来临,五侯家中已然喜庆。虽然甘愿清贫,只想长久地藏酒于心,但即使生病也仍期盼着去采花。自从离别故国,桑树和柘树都已枯尽,十年来战争践踏了海西的土地。


注释:

字词注释:

  • 明时:指光明的时光,春天的美好时光。
  • 卧烟霞:指沉醉于美好的景色中,烟霞形容春天的景色。
  • 秦城:指长安,古代的都城。
  • 双凤阙:指宫殿的塔楼,凤是吉祥的象征。
  • 五侯家:指五位侯爵之家,代表富贵的家庭。
  • 甘贫:甘愿过清贫的生活。
  • 缄酒:藏酒,指珍藏美酒。
  • 忍病:忍受病痛。
  • 桑柘:桑树和柘树,代表故乡的树木。
  • 兵践:战争蹂躏。

典故解析:

  • 秦城:常用以指代长安,象征着繁华和历史。
  • 双凤阙:象征着高贵和美丽的建筑,显示了诗人对昔日繁华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蠙,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其精炼典雅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蕴含深厚的历史感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长安春天,诗人因战乱离乡,心中充满对故国的思念与对时局的感慨。


诗歌鉴赏:

《长安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诗篇开头,诗人意识到春光明媚却无法沉醉于其中,反而看到秦城的繁华变换,暗含对国事的忧虑与对美好时光的渴望。接着,通过“残雪”和“双凤阙”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和对昔日繁华的追忆。

中间几句则转向自我情感的表达,诗人在甘愿清贫的同时却又忍受病痛,仍旧期待着春天的花朵,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最后两句以对故国的思念作结,桑柘枯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无情,十年兵践则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历史的悲剧结合,深刻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整首诗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情怀与对生活的坚韧态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浓厚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明时不敢卧烟霞:春光明媚,却不敢沉醉。
  2. 又见秦城换物华:再次看到长安的繁华变迁。
  3. 残雪未销双凤阙:残雪未融,双凤阙依旧矗立。
  4. 新春已发五侯家:新春已至,富贵人家已开始庆贺。
  5. 甘贫只拟长缄酒:甘愿过清贫生活,只想藏酒于心。
  6. 忍病犹期强采花:忍受病痛,仍期待着去采花。
  7. 故国别来桑柘尽:自离故国以来,桑树与柘树已枯。
  8. 十年兵践海西艖:经历十年战争,海西的土地被践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甘贫”与“忍病”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层次感。
  • 意象:运用“残雪”、“双凤阙”等意象,传达出时光与历史的沉淀。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故国的思念与对现状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霞:象征着美好的时光,代表诗人对春天的向往。
  • 双凤阙:象征着繁华与高贵的生活。
  • 桑柘:代表故乡,承载着诗人对故土的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明时”指的是什么? A. 黑暗的时光
    B. 明亮的春天
    C. 凌晨的时光
    答案:B

  2. 诗人对故国的思念通过哪些意象表现? A. 残雪、双凤阙
    B. 甘贫、酒
    C. 桑柘、兵践
    答案:C

  3. 诗中提到的“五侯家”代表了什么? A. 贫穷的家庭
    B. 富贵的家庭
    C. 老百姓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 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对国家和人民苦难的忧虑,与张蠙的《长安春望》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