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吕冲之司谏使北》
时间: 2025-01-14 07:58:2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吕冲之司谏使北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虏人多窃朝廷礼,
译者交传应对辞。
羊酪调羹尊汉使,
氈堂举酒见阏氏。
曚曚白日穿云出,
漭漭黄沙作雾吹。
知去燕京几千里,
胡笳乱动月明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边塞的情景与情感。诗人提到,北方的虏人常常窃取朝廷的礼仪,译者在其中负责传递应对的辞令。宴会上,汉朝的使者享用羊酪和调羹,氈堂里举杯相邀阏氏(即皇后)。白天的阳光穿透了云层,黄沙在风中形成了雾气。诗人感慨,离开燕京(即北京)有几千里远,夜晚月明时听到胡笳的悲鸣声。
注释:
- 虏人:指北方的民族,通常是指与汉朝有敌对关系的边疆民族。
- 羊酪:用羊奶制成的乳制品,象征边塞的饮食。
- 氈堂:用氈制成的帐篷,北方游牧民族的居住形式。
- 阏氏:古代对皇后的称呼。
- 曚曚:形容朦胧的样子。
- 漭漭:形容广阔无边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沙漠或水面。
典故解析:
阏氏在古代指的是皇后的称号,反映出汉朝的礼仪文化。诗中提到的“胡笳”则是北方民族的乐器,通常在战斗或征途上演奏,象征着战争的动荡与边境的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德融,号蕴泉,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以五言古诗和律诗著称。他的诗歌以风格清新自然、内容真挚感人而受到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梅尧臣为送别吕冲赴北方任职之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边境安全的关心以及对友人的祝福和不舍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北方边塞的风土人情与战争的紧迫感。开头部分,诗人直接提到“虏人多窃朝廷礼”,这不仅彰显了边境民族的威胁,也反映出对朝廷礼仪被侵犯的忧虑。接着以“羊酪调羹尊汉使”的描写,展现了汉使在北方的尊贵地位,同时又流露出一丝对边塞生活的怀念与无奈。
中间的“曚曚白日穿云出,漭漭黄沙作雾吹”描绘了北方特有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辽阔而荒凉的感觉,暗示着中原与北方的距离和文化的隔阂。最后两句“知去燕京几千里,胡笳乱动月明时”则以时空的转换,表达了诗人对吕冲远行的感伤与对未来的忧虑。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友情的深厚,展现出梅尧臣深邃的思想与细腻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虏人多窃朝廷礼:北方民族常常侵犯汉朝的礼仪。
- 译者交传应对辞:翻译者负责传递应对的言辞。
- 羊酪调羹尊汉使:汉使在宴会上享用羊奶制成的食物。
- 氈堂举酒见阏氏:在氈制的帐篷中举杯相邀皇后。
- 曚曚白日穿云出:朦胧的白日透过云层。
- 漭漭黄沙作雾吹:广阔的黄沙在风中形成雾气。
- 知去燕京几千里:知道离开燕京有几千里远。
- 胡笳乱动月明时:在明亮的月光下,胡笳声响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北方的自然景象与人事进行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 拟人:通过“胡笳乱动”赋予乐器以人的情感,使情境更加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注,以及对远行友人的祝福与不舍,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事的反思,传达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 虏人:象征外敌对国家的威胁。
- 羊酪:象征边塞的生活和文化。
- 氈堂:象征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 白日与黄沙:象征自然的辽阔与严酷,反映出边境的荒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虏人”指的是哪个民族?
- A. 汉族
- B. 北方民族
- C. 南方民族
- “羊酪调羹”中的“羊酪”是什么?
- A. 一种肉类
- B. 一种乳制品
- C. 一种蔬菜
-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中“曚曚”指的是什么样的状态?
- A. 明亮
- B. 朦胧
- C. 漆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王维的送别诗都有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但梅尧臣的作品更着重于对国家边境的忧虑,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文大观》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