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罗香 闻江上戒严,寄阶符夫子。》
时间: 2024-12-31 16:41: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绮罗香
闻江上戒严,寄阶符夫子。
屯雾催寒,战云压暮,肠断悲秋时候。
兵火匆匆,哭路几人饥走。
才闭门怕听笳呜,奈隔戍遥传角奏。
哀不尽江北江南,孤鸿声咽朔风骤。
故乡乔木似旧。
念人间何世,劫灰飞又。
触目惊心,多少营边衰柳。
谩说是鸟亦含愁,便篱菊近来都瘦。
更几处篝火鸣狐,荒城白昼。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戒严的消息传来,寄托于阶前的符书给夫子。
浓雾催生寒意,战云压迫着黄昏,心中悲伤在这个秋天愈加浓烈。
战争匆匆而至,哭泣的人们在饥饿中沿路逃亡。
刚闭上门就害怕听到号角声,遥远的哨所传来角声。
江北江南的悲哀无尽无休,孤雁的哀鸣在骤起的北风中显得格外凄凉。
故乡的乔木依旧如昔。
人间经历了多少世代,劫难之后又化为灰烬。
眼前所见令人惊心,营边的柳树已然衰败。
随便说是鸟儿也带着愁苦,连篱笆边的菊花最近都显得憔悴。
更有几处篝火响起狐鸣,荒城在白昼中显得孤寂。
注释:
- 屯雾: 形容浓雾弥漫,导致寒意加重。
- 笳呜: 号角声,通常用作军中传令的乐器。
- 角奏: 角声,古代军中用的号角声音。
- 孤鸿: 孤独的鸿雁,象征离别与孤独。
- 劫灰: 意指劫难带来的灰烬,象征毁灭与无奈。
- 篝火鸣狐: 篝火旁有狐狸鸣叫,暗示夜晚的荒凉与寂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江瑛,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创作以诗词为主,风格沉郁,常表露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与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战乱时期,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的深切感受,以及对故乡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思考。
诗歌鉴赏:
《绮罗香》是一首充满悲情的诗,诗人在冬季来临之际,写下了对战乱和离散的深刻感受。开篇便以“屯雾催寒,战云压暮”带出一种沉重的氛围,浓雾与战云交织,仿佛预示着战争的来临。诗中描绘了因战争而逃亡的人们,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无奈与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才闭门怕听笳呜,奈隔戍遥传角奏”,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恐惧与忧虑,关上门也难以逃避外界的动荡。在悲伤的情绪下,江北江南的哀怨声声不绝,孤鸿的哀鸣成为了对抗风暴的无声诉说。随着对故乡的追忆,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后半部分,“触目惊心,多少营边衰柳”,诗人以自然景物隐喻社会现状,衰败的柳树象征着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无情。而“谩说是鸟亦含愁”,则将人类的苦痛与自然界的生灵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无处不在的愁苦。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通过对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未来的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江上戒严,寄阶符夫子: 诗人听闻江边戒严,寄托对夫子的敬仰与忧虑。
- 屯雾催寒,战云压暮: 描绘战争来临的紧迫感,浓雾与战云象征着不安与恐惧。
- 肠断悲秋时候: 诗人因战乱而悲伤,情感深重。
- 兵火匆匆,哭路几人饥走: 战争使得许多人流离失所,流亡途中饥饿困扰。
- 才闭门怕听笳呜,奈隔戍遥传角奏: 关上门也难以逃避外界的号角声,感受到遥远的战事。
- 哀不尽江北江南,孤鸿声咽朔风骤: 江南北的哀伤不断,孤雁的哀鸣在北风中显得更为凄凉。
- 故乡乔木似旧: 对故乡的怀念,乔木依旧如昔。
- 念人间何世,劫灰飞又: 反思人间的变迁与劫难。
- 触目惊心,多少营边衰柳: 眼前的景象令人痛心,战后环境的衰败。
- 谩说是鸟亦含愁,便篱菊近来都瘦: 自然界的生灵也同样承载着愁苦,篱菊的衰败更是映衬了悲伤的情绪。
- 更几处篝火鸣狐,荒城白昼: 篝火与狐狸的鸣叫,呈现出荒凉的环境。
修辞手法:
- 比喻: "孤鸿声咽"将孤雁的悲鸣比作人类的哀伤,增强情感共鸣。
- 拟人: "谩说是鸟亦含愁",赋予鸟类人类的情感,使自然与人类情感相连。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带来的悲惨景象,表达了对人间苦难的深切同情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诗人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屯雾: 代表着战争前夕的紧张氛围,暗示不安。
- 孤鸿: 象征孤独与离愁,传达对故土的思念。
- 衰柳: 战后的衰败,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悲惨命运。
- 篝火: 代表着人们在困境中的渴望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屯雾催寒”意指: A. 天气转暖
B. 战争来临
C. 秋天的到来
答案: B -
“孤鸿声咽”中“孤鸿”象征: A. 友谊
B. 孤独与思念
C. 战争的胜利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篝火鸣狐”表现了: A. 热闹的场景
B. 荒凉与孤寂
C. 和平与安宁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江瑛《绮罗香》与杜甫《春望》:两者均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深刻思考和对故乡的思念,但江瑛的情感更为细腻,杜甫则更为宏观,展现了国家的沉重与百姓的苦楚。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