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刺史挽词三首》
时间: 2025-01-01 15:16: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丹阳刺史挽词三首
作者:骆宾王 〔唐代〕
百龄嗟倏忽,一旦向山阿。
丹桂销已尽,青松哀更多。
薰风虚听曲,薤露反成歌。
自有藏舟处,谁怜隙驷过。
恻怆恒山羽,留连棣萼篇。
佳城非旧日,京兆即新阡。
城郭三千岁,丘陵几万年。
唯馀松柏垄,朝夕起寒烟。
短歌三献曲,长夜九泉台。
此室玄扃掩,何年白日开。
荒郊疏古木,寒隧积陈荄。
独此伤心地,松声薄暮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诗人感叹人生短暂,转眼即逝;曾经盛开的丹桂已然凋谢,青松却更加显得悲伤。微风拂过,似乎听到了曲调,但露水却成为了悲歌。自有可以藏身的小舟,不知有谁会怜惜那被遗忘的马车。恒山的羽衣让人感到惋惜,留连于棣萼的篇章里。美丽的城市已非昔日,京兆也变成了新的阡陌。城墙经过了三千年,丘陵却历经了数万年。唯有松柏依然挺立,每日清晨和黄昏都有寒烟升起。短歌在夜晚献上三曲,九泉之台长夜漫漫。这个房间的门紧闭,不知何年才能开启光明。荒郊的古木稀疏,寒冷的隧道里积累着陈荄,独留这伤心之地,松声在薄暮中响起。
注释
- 百龄:表示生命的漫长岁月。
- 丹桂:桂花,象征美好与繁荣。
- 青松:青松常青,象征坚韧与永恒。
- 薤露:指薤草的露水,常用来比喻惆怅的心情。
- 恒山:五岳之一,象征高远与孤独。
- 京兆:古代地名,指长安一带。
- 九泉:指阴间或死后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骆宾王(约公元619-684年),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激昂、才情横溢著称。其作品多涉及咏怀、咏史等题材,风格上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此诗是为悼念丹阳刺史所作,表现了对逝去岁月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人在面对友人的离去时,心中充满了惆怅和痛惜,反映了唐代士人的情感。
诗歌鉴赏
《丹阳刺史挽词三首》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诗中开头用“百龄嗟倏忽”引入主题,既感慨人生如梦,又引导读者进入对过去的回忆。接着,诗人以“丹桂销已尽,青松哀更多”描绘了失去与遗憾,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悲伤。随着“薰风虚听曲,薤露反成歌”的描绘,诗人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悲凉而又美丽的意境。
整首诗以“唯馀松柏垄,朝夕起寒烟”作为高潮,松柏象征着坚韧与不屈,恰如诗人对友人的追思与怀念。最后,诗人通过“此室玄扃掩,何年白日开”的抒情,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与渴望,显示出人生的孤独与对光明的渴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龄嗟倏忽”:感叹人生的短暂,岁月如白驹过隙。
- “丹桂销已尽”: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象征着逝去的繁华。
- “青松哀更多”:青松的常青与哀伤形成对比,表达心中更深的惆怅。
- “薰风虚听曲”:微风中仿佛有乐曲响起,却是空灵的幻觉。
- “自有藏舟处,谁怜隙驷过”: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表现出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松哀更多”将松树与内心感受相结合。
- 拟人:将“松声”给予情感,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友人的追忆,反映了唐代士人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受,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探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桂:象征美好、繁荣,亦有逝去之意。
- 青松:象征坚韧与长久,表达人生的坚持与孤独。
- 寒烟:代表岁月的流逝和内心的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用什么象征表示生命的短暂?
- A. 青松
- B. 丹桂
- C. 寒烟
-
诗中“薤露反成歌”意指:
- A. 快乐的歌声
- B. 悲伤的情感
- C. 自然的和谐
-
诗中提到的“京兆”是指:
- A. 一个山名
- B. 一个古代地名
- C. 一个朝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骆宾王与李白的作品都充满了对时光的感慨,李白的豪放与骆宾王的深情形成对照,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骆宾王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