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美质生应异,红衣独擅名。
能言机便巧,学语性玄灵。
定忆朱为喙,多疑血染翎。
我惭非祢子,挥管赋难成。
白话文翻译:
这只红鹦鹉的美丽与生俱来就与众不同,红色的羽衣独自享有盛名。它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学说话的天性非常灵巧;我想必会记得它的朱红色喙,令人怀疑那是沾染了鲜血的翅膀。我感到惭愧,自己不是祢子(即指孔子),用笔写诗却难以成就。
注释:
- 美质:美丽的品质。
- 红衣:指鹦鹉的红色羽毛。
- 能言:有口才,能说话。
- 机便巧:聪明灵巧。
- 朱为喙:朱红色的喙。
- 多疑:多疑虑。
- 血染翎:指翅的颜色像染上血。
- 非祢子:不是孔子(祢子是孔子的别称),这里表示自谦。
- 挥管:挥动笔管,指写诗。
典故解析:
“祢子”指的是孔子,暗含深厚的文化传统与对文人雅士的崇敬。诗中用“挥管”指代写作,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谦与对鹦鹉的羡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仲,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在诗歌创作上颇具才华,作品多以写景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融入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诗人对一只红鹦鹉的偶然邂逅时,表达了他对鹦鹉精彩表现的赞美及自己文学才能的自愧不如,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及对自身创作能力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红鹦鹉为题材,通过对其外貌与聪慧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灵的热爱与敬畏。诗中“美质生应异,红衣独擅名”开篇即点明鹦鹉的美丽与独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接着,诗人以“能言机便巧”进一步强调鹦鹉的聪明才智,展现了对这种鸟类的赞美之情。
“定忆朱为喙,多疑血染翎”则运用了对比和联想的手法,既描写了鹦鹉的朱红喙,也引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既有美丽的外表,又有可能隐藏的忧虑与疑虑。最后一句“我惭非祢子,挥管赋难成”则是诗人自谦的表现,在赞美鹦鹉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在文学上的不足与对伟大文人孔子的崇敬,形成了对比,深化了主题。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自我反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美质生应异:鹦鹉天生的美丽与众不同。
- 红衣独擅名:红色的羽衣使它独特有名。
- 能言机便巧:它擅长说话,聪明伶俐。
- 学语性玄灵:学习语言的能力极其灵巧。
- 定忆朱为喙:我必定会记得它的朱红喙。
- 多疑血染翎:令人怀疑它的羽毛是否染上了血。
- 我惭非祢子:我感到惭愧,自己不是孔子。
- 挥管赋难成:我挥动笔杆,却难以写出佳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鹦鹉的外貌与美丽进行比较,突出其独特性。
- 拟人:将鹦鹉描绘得如同有灵性的生物,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和谐,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红鹦鹉的美丽与聪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自我反思的情感。它不仅仅是一首关于鹦鹉的诗,更是诗人对自身文学才能的探讨与自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鹦鹉:象征美丽与智慧,代表自然界的奇妙。
- 朱红色的喙:传达出生命的鲜活与活力,同时引发对美的思考。
- 血染翎:暗示可能的悲剧与美的对立,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红衣”指的是哪种动物?
- A. 燕子
- B. 鹦鹉
- C. 孔雀
-
“我惭非祢子”中的“祢子”指的是谁?
- A. 诗人自己
- B. 孔子
- C. 李白
-
诗人对鹦鹉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嫉妒
- B. 赞美
- C. 忽视
答案:
- B. 鹦鹉
- B. 孔子
- B. 赞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鹦鹉赋》:著名的鹦鹉诗,描绘鹦鹉的美丽与聪慧。
- 《春江花月夜》: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的诗作。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与苏仲的《读红鹦鹉偶作》均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与自我反思,但李白的诗风更加豪放,情感更加激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提供古代诗词的经典作品。
- 《明代文学史》:介绍明代文学的发展与重要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