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既有高邸之行而束孝先兄弟索余诗云》
时间: 2025-01-04 11:46:1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令既有高邸之行而束孝先兄弟索余诗云
作者: 王令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扰扰利学者,久不可与谋。
读书乃何为,老不知轲丘。
弗恤义所在,务期高爵收。
尝闻失则嗟,不闻得之羞。
知谁洪其源,使世乘其流。
於今已汗漫,更久将遡游。
尝闻古人言,饕餮为共兜。
谓恶岂必多,偷饱德弗修。
不知自思者,舍此何所由。
故余早知惧,誓将异人求。
宁为寒饿嗟,不同富贵讴。
此行况有获,师德高前修。
因尝请子行,勉子无逗遛。
於吾乃何有,同病不独瘳。
虽爱谓予然,尚疑子终不。
惜子有高材,竿幢揭华旒。
苟能自摆去,不为世学囚。
行将见远到,强弩射弱菆。
何必请予诗,自合治子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今利学者的困惑与不满。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渐渐模糊,许多人只追求高官厚禄,而不关心义理所在。他提到古人的智慧,并警惕那些只满足于表面的富贵,而不去追求内心的充实和道德修养。作者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宁愿忍受贫困的生活也不愿意迎合世俗的追求。最后,作者鼓励朋友要努力修身,不要被世俗的学问束缚,真正追求远大的理想。
注释
- 扰扰:喧哗、繁杂的样子。
- 利学者:追求利益的学者,指那些只看重功利的人。
- 轲丘:指孔子,象征着古代的智慧。
- 饕餮: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吃的怪兽,比喻贪婪。
- 竿幢揭华旒:形容高贵的地位和显赫的身世。
典故解析
- 饕餮:源于《山海经》,象征贪婪和奢侈的生活。
- 读书何为:反映了对读书目的的思考,借用古人思考的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道德和人性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对功利主义的追求日益明显,王令对这一现象表示不满,表达了对理想与道德追求的坚持。
诗歌鉴赏
王令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比、警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他用“扰扰利学者”开篇,直接指出社会中人们的浮躁与追名逐利的现象,显示了他的忧虑与批判。随着诗句的展开,作者对读书的真正目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质问“读书乃何为”,强调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内在的智慧。王令引用古人的智慧,指出许多人只关注表面的得失,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这种对比让人深刻反思。
诗中“宁为寒饿嗟,不同富贵讴”,表达了他宁愿过贫困的生活,也不愿意迎合世俗的奢华与浮华。王令的坚持与清醒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这种对理想与道德的追求,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最后,作者以对友人的劝诫作为结尾,强调了个人的修养与志向的重要性,留给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扰扰利学者:指当今追求利益的学者,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不满。
- 读书乃何为:反思读书的真实目的。
- 弗恤义所在:不关心道义和正义。
- 尝闻失则嗟:听到失去时总是感到惋惜。
- 知谁洪其源:谁能知道真理的源头。
- 於今已汗漫:如今的社会已经混乱。
- 饕餮为共兜:借用古人警示贪婪的后果。
- 不知自思者:不懂得反省自己的人。
- 故余早知惧:因此我早就有所警惕。
- 宁为寒饿嗟:宁愿忍受贫穷也不愿意迎合世俗。
- 此行况有获:此次旅程可能会有所收获。
- 因尝请子行:因此我劝朋友要努力修身。
- 於吾乃何有: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 惜子有高材:可惜朋友才华横溢。
- 苟能自摆去:如果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 行将见远到:将会有更远大的理想。
- 何必请予诗:何必请我写诗。
- 自合治子輈:自然而然应当好好教导孩子。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古人与今人的追求,突显古人的智慧与当代的浮躁。
- 比喻:用“饕餮”比喻贪婪的社会风气。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功利主义的批判和对理想道德追求的倡导,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利学者:象征当代追求物质利益的人。
- 寒饿:象征贫穷与饥饿,代表理想的坚持。
- 古人:象征智慧与道德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扰扰利学者”是指什么样的人?
- A. 追求利益的学者
- B. 追求知识的学者
- C. 贫穷的学者
-
作者宁愿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 A. 富贵的生活
- B. 寒饿的生活
- C. 游荡的生活
-
诗中提到的“饕餮”象征着什么?
- A. 贪婪
- B. 智慧
- C. 财富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令与杜甫:两者都关注社会现象,但王令更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社会的疾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