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寻芳 冬日阳朔道中》
时间: 2025-01-04 10:00: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倦寻芳 冬日阳朔道中
作者: 何文敏 〔清代〕
巨灵乍擘,暗水中分,千岩断碧。
似雨还晴,深处欲迷天日。
古木风吹山鬼啸,寒潭月落鲛人泣。
最难禁,舣孤舟夜半,怒涛荡魄。
漫回首,江南春晓,近浦红凝,遥岫翠滴。
锦舫花骢,游遍莺郊燕陌。
客枕惊残乡国梦,蓬窗愁谱关山笛。
任荒寒,作浓阴,瘴烟如滴。
白话文翻译
在巨大的灵气初现之际,暗流分开了水面,千山万岩断裂成碧绿一片。
似乎是雨又似晴,深处让人迷失于天日之间。
古老的树木在风中摇曳,山中的鬼怪在啸叫,寒潭之中月落,鲛人悲泣。
最难以忍受的,是夜半停舟,怒涛翻滚,令人心胆俱裂。
回首往事,江南的春晓近在咫尺,近岸的红花凝聚,远山的翠色滴落。
华丽的船只和骏马,游遍了莺飞燕舞的乡间小路。
客人在枕上惊醒,乡国的梦已残破,窗前愁绪谱写着关山的笛声。
任凭荒寒,浓重的阴影,瘴气如雨滴落。
注释
字词注释
- 巨灵:古代神话中的神灵,象征自然的力量。
- 暗水:指暗流,隐喻艰难险阻。
- 碧:形容山水的颜色,清澈的绿色。
- 鳞:鱼鳞,象征水中生物。
- 鲛人:传说中的水中生物,有着美丽的容貌和悲惨的命运。
- 瘴烟:指湿气重的地方,容易生病。
典故解析
“怒涛荡魄”中的“怒涛”常用于形容海洋或江河的波涛汹涌,形容处境的艰难和恐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文敏,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表现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冬日阳朔,诗人可能在旅途中感受到孤独与自然的力量,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阳朔的景色,诗中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既壮丽又孤寂的氛围。首句“巨灵乍擘,暗水中分”给人一种神秘感,仿佛自然的力量在瞬间显现,接下来的“千岩断碧”则通过色彩的对比,强调了山水的清澈与险峻。全诗用词讲究,情感真挚,尤其是对古木、寒潭和鲛人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于世的悲凉和对过往的追忆。
“漫回首,江南春晓”一句中,诗人回首往事,春晓的美好与现实的荒寒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人生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最后两句以“任荒寒,作浓阴,瘴烟如滴”结束,表达了诗人对环境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愁绪与沧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巨灵乍擘:巨灵的力量突然显现。
- 暗水中分:暗流在水中分开,象征困境。
- 千岩断碧:千山万岩形成碧绿的景象。
- 似雨还晴:天气变化莫测,深处令人迷失。
- 古木风吹:古木在风中摇曳,似乎在诉说往事。
- 寒潭月落:寒潭里的月亮落下,暗示孤独。
- 想念故乡与梦境的交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怒涛荡魄”,形象地描绘出波涛的力量。
- 拟人:“古木风吹山鬼啸”,给自然赋予了生命。
- 对仗:“近浦红凝,遥岫翠滴”,在意象上形成了和谐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及自然力量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巨灵: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神秘。
- 暗水:暗示内心的困境与不安。
- 古木:象征岁月的沧桑与坚韧。
- 鲛人:象征美丽与悲伤并存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巨灵乍擘”中的“巨灵”指的是: A. 一种动物
B. 古代神话中的神灵
C. 自然现象 -
诗中提到的“寒潭月落”意指: A. 月亮在寒潭中倒影
B. 诗人对孤独的感慨
C. 寒潭水冷 -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为: A. 对春天的渴望
B. 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无常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展现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
- 杜甫《春望》:描写春天的美景与国破家亡的愁苦。
诗词对比
对比何文敏的《倦寻芳》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但何文敏更强调自然的力量与孤独感,而李白则体现了洒脱与豪情。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何文敏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