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饥犹可忍,民饥谁恻隐。
吾评首阳薇,不若石竺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饥饿面前个人的忍耐和对他人苦难的关注。作者指责人们对自己饥饿的忍受还算可以,但对百姓的饥饿却没有同情。最后他比较了首阳山的薇菜与石竺山的竹笋,认为后者更具价值。
注释
- 自饥:自己饥饿。
- 犹可忍:尚且可以忍受。
- 民饥:百姓饥饿。
- 谁恻隐:有谁能心生怜悯。
- 吾评:我来评说。
- 首阳薇:指一种植物(薇菜),产于首阳山。
- 石竺笋:指石竺山的竹笋,作为一种美味食物。
典故解析
“首阳薇”出自古代文献,指的是一种野生蔬菜,常用于比喻贫弱者的食物。石竺笋则象征着更为美味和珍贵的食物,反映了对比的意图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景升,号天池,宋代诗人,曾任官职,诗风豪放,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观和社会现实为题材,反映了他对民生的关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诗人通过对比个人的忍受与社会的苦难,表达了对民众困境的深切关注,对时局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揭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开头“自饥犹可忍”体现了个人的忍耐与自我克制,而“民饥谁恻隐”则引发读者的思考,质问社会对百姓苦难的冷漠。刘克庄通过对食物的比较,展现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竹笋的鲜美象征着希望与生机,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悲悯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对民生的关注。同时,简洁的语言与深刻的含义,使得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同时,留给读者深思的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饥犹可忍:虽然我自己饿了可以忍耐。
- 民饥谁恻隐:但百姓饥饿,谁会去怜悯他们?
- 吾评首阳薇:我来评论首阳山的薇菜。
- 不若石竺笋:但比起石竺山的竹笋,薇菜实在不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首阳薇”和“石竺笋”的对比,强调了两者在价值和社会意义上的不同。
- 排比: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社会现状的关心与批判,强调个人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的无力感,以及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饥饿:象征着生存的困境和社会的不公。
- 首阳薇:象征着贫苦和无奈。
- 石竺笋:象征着希望与价值,代表着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自饥犹可忍”中的“饥”指的是什么? A. 饥饿
B. 渴望
C. 忍耐
D. 贫穷 -
诗中提到的“首阳薇”主要象征了什么? A. 财富
B. 贫苦
C. 美食
D. 自然 -
诗人对比“首阳薇”和“石竺笋”的目的是? A. 赞美自然
B. 批判社会
C. 表达个人情感
D. 介绍食物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卖炭翁》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卖炭翁》相比,都关注民生艰难,但刘克庄更强调个人忍耐与社会冷漠的对比,而白居易则侧重于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社会的不满。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石竺山二十咏 其十一》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