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咏六言十首》

时间: 2025-01-17 09:13:30

大绛县人五岁,小鲁申公二年。

楞严已难笔受,尚书尚可口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绛县人五岁,小鲁申公二年。楞严已难笔受,尚书尚可口传。

白话文翻译:

一个大绛县的人在五岁时,小鲁申公已经执政两年。虽然《楞严经》已经难以用笔记录,但《尚书》还是可以口头传诵。

注释:

  • 大绛县:古代地名,今属中国山西省。
  • 小鲁:指鲁国,可能是指鲁国的一个时期或统治者,具体是指何人未明。
  • 申公:可能指历史上某位鲁国的统治者,具体信息需查阅历史文献。
  • 楞严:指《楞严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内容深奥。
  • 尚书:古代经典文献之一,包含历史和政治内容,通常为口传的经典。

典故解析:

《楞严经》是佛教经典,意在阐述修行及心灵的境界;《尚书》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反映了古代政治和伦理道德。诗中提及这两部经典,可能在表达对传统文化与知识传承的思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梦阮,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与文化传承并存,诗人可能在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传承方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了文化传承的艰难与重要性。诗人通过对比两部经典的传承状况,反映了对知识与文化的敬畏之情。开头提到的“大绛县人五岁,小鲁申公二年”,不仅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历史的积淀与传承的必要性。接着提到《楞严经》难以用笔记录,彰显了其复杂深奥,意味着心灵的修行与理解的艰难;而《尚书》的口头传诵则提醒人们,尽管一部分文化已经难以完全记录下来,但仍需努力去传承。整首诗传达了对古代智慧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大绛县人五岁”:交代时间与地点,营造历史氛围。
    • “小鲁申公二年”:历史参照,暗示文化的积累与传承。
    • “楞严已难笔受”:表明经典的深奥,难以用文字表达。
    • “尚书尚可口传”:虽难以书写,但口头传承依然可行。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楞严经》和《尚书》的对比,突出文化传承的不同方式与难度。
    • 隐喻:经典的难以用笔记录隐喻了深奥的文化内涵。
  • 主题思想:传承与文化的重要性,强调了经典的价值与学习的必要性。

意象分析:

  • 楞严经:象征着深奥的哲学思考与心灵修行。
  • 尚书:象征着历史与政治智慧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楞严经》代表了什么? A) 宗教经典
    B) 诗词
    C) 小说

  2. 诗人在提到《尚书》时,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A) 不屑一顾
    B) 赞美与推崇
    C) 忘记

答案

  1. A) 宗教经典
  2. B) 赞美与推崇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可以参考李白的《将进酒》,同样探讨文化与人生的哲学。
  • 诗词对比:刘克庄的作品与唐代王维的诗作在意象使用上存在共通之处,王维诗中常用自然意象反映哲学思考,而刘克庄则通过经典反思文化传承。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