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兰
作者: 释蕴常 〔宋代〕
目断山河恨莫裁,
折芳犹记小徘徊。
细看叶底春风面,
疑自幽篁影下来。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目睹着绵延的山河,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恨意,似乎一切都无法改变。虽然折下了一枝兰花,仍然记得当初在花丛中徘徊的情景。仔细看那叶子底下的春风面貌,仿佛是从幽静的竹林中投射下来的影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目断:眼前的景色绵延,无法看尽。
- 山河:指自然景色,象征辽阔的天地。
- 折芳:折取花香,指摘取兰花。
- 细看:细致地观察。
- 幽篁:幽静的竹林。
- 影下来:影子投射下来。
典故解析:
- 兰花在古代诗词中常代表高洁与雅致,诗人通过兰花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蕴常,宋代僧人,擅长诗词,尤其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腻而富有情感。他的诗风追求清新自然,常常通过植物的描写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一个春天的午后,诗人漫步于自然之中,感受到兰花的高洁与春风的温暖,内心涌起对过往的回忆与对人生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咏兰》通过兰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感悟。开头两句“目断山河恨莫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山河辽阔,纵然眼前的景象令人心生惆怅,但诗人却将这一情感与对兰花的追忆结合,显示出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
第三句“细看叶底春风面”,细腻地描写了春风轻拂,兰叶微动的情景,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柔和与温暖。最后一句“疑自幽篁影下来”,则通过对竹林影子的描写,增添了一层神秘的意境,使得整首诗在清新之中又带有一丝幽远的哲思。
整首诗不仅是对兰花的咏叹,也是对生命、自然和自我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高洁品德的向往和对过往时光的追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目断山河恨莫裁:眼前的山河绵延无尽,心中却充满无奈与恨意,似乎无法改变现状。
- 折芳犹记小徘徊:尽管折下一枝兰花,心中仍然记得徘徊于花丛间的恍惚情景。
- 细看叶底春风面:仔细观察兰花叶子底下的春风,感受到自然的生机。
- 疑自幽篁影下来:仿佛那春风是从幽静的竹林中投射下来的影子,充满了诗意的联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风比作幽篁的影子,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情色彩。
- 对仗:诗的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兰花为中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诗中蕴含着对内心孤独的反思,强调了高洁品质的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花:象征高洁、雅致,代表诗人向往的品德。
- 山河:象征广阔的自然与人生的无常。
- 春风:象征生机与温暖,带来希望与生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目断山河恨莫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无奈与恨意
c) 忧伤 -
“细看叶底春风面”中“春风”象征什么? a) 冬天的寒冷
b) 生命的温暖与希望
c) 失落的情感 -
诗中提到的“幽篁”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幽静的竹林
c) 高山
答案:
- b) 无奈与恨意
- b) 生命的温暖与希望
- b) 幽静的竹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兰亭序》 王羲之
- 《山中杂诗》 王维
诗词对比:
- 《咏兰》与王维的《山中杂诗》均描绘自然景观,但《咏兰》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达,而《山中杂诗》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