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食仙姑山房
唐代:张籍
寂寂花枝里,草堂唯素琴。
因山曾改眼,见客不言心。
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
丹砂如可学,便欲住幽林。
白话文翻译:
在静谧的花枝间,草堂里只有一架素色的琴。
因为山的缘故,我的眼光改变了,见了客人却不说心中的想法。
月光洒出时,溪水旁的道路显得宁静,鹤声在云树深处回响。
如果丹砂真能学习,我便想住在这幽静的林中。
注释:
- 寂寂:形容安静,静谧的样子。
- 草堂:用草盖成的房子,指简陋的居所。
- 素琴:指简单朴素的琴,象征清淡的生活。
- 因山曾改眼:因山的原因,眼光和心境发生了变化。
- 见客不言心:见到客人却不说出内心的情感,表达了一种隐忍。
- 月出溪路静:月亮升起后,溪边的道路变得宁静。
- 鹤鸣云树深:鹤的鸣叫声在深邃的云树间回荡。
- 丹砂:一种理想的修炼材料,象征追求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
- 幽林:深邃的森林,象征宁静和隐逸的生活。
典故解析:
- 仙姑:指神仙或道教的女神,象征着超脱和高洁。
- 丹砂:与道教相关,通常指炼丹所用的材料,象征追求长生和超脱世俗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字子容,唐代诗人,生于今河南,因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被誉为“诗中之隐者”。他生活在唐朝中期,经历了盛唐的繁荣与安定,以及后来的动荡时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创作背景:
《不食仙姑山房》创作于张籍隐居于山林之时,表达了他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争的淡泊心态。诗中描绘了宁静的自然环境,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不食仙姑山房》是一首充满诗人内心情感的作品,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开头的“寂寂花枝里”,描绘出一个安静的环境,给人以平和的感受。诗人通过“草堂唯素琴”表达了简单生活的情趣,突显了他对物质的淡泊。接着,诗人因山而改眼,体现了他心境的变化,虽然见客却不言心,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在描绘自然景色方面,诗人通过“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幽深,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丹砂如可学,便欲住幽林”更是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若能学习长生不老的药物,他宁愿隐居于林中,远离尘嚣。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寂寂花枝里:描绘了环境的安静与美丽,营造了隐逸的氛围。
- 草堂唯素琴:强调了生活的简朴与宁静,琴声象征诗人内心的修养。
- 因山曾改眼:暗示了自然的影响,心境因环境而变化。
- 见客不言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隐忍和对世俗的漠然。
- 月出溪路静:通过自然描绘,展现了宁静的夜晚。
- 鹤鸣云树深:鹤鸣声回荡在深林中,增强了诗的意境。
- 丹砂如可学:表达了对长生不老的向往与追求。
- 便欲住幽林:最终表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丹砂”作为追求理想的象征,寓意深远。
- 拟人:鹤鸣声似乎在与自然对话,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对仗工整,增添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追求内心宁静和超脱世俗的思想,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心态。
意象分析:
- 花枝: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草堂:代表简朴的生活,反映诗人的生活态度。
- 月光:象征宁静与清澈的心境。
- 鹤:常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反映对超脱的向往。
- 丹砂:象征着长生不老的理想,代表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草堂唯素琴”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奢华
B. 简朴
C. 繁华 -
“月出溪路静”中的“静”字指的是什么? A. 喧闹
B. 宁静
C. 动荡 -
诗人希望住在什么地方? A. 繁华的城市
B. 深山幽林
C. 热闹的集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隐逸生活的宁静,但更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夜泊牛津》:展现了诗人豪放的个性,虽然同样有隐逸的成分,但更偏向于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