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别得东皇造化恩》

时间: 2025-01-19 16:42:37

别得东皇造化恩。

黛消铅褪自天真。

耻随庾岭花争白,疑是东篱菊返魂。

风淡淡,月盈盈。

麝煤沈馥动孤根。

寒蝉冷蝶知何处,惟有蜂房不待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别得东皇造化恩
作者: 佚名 〔宋代〕
别得东皇造化恩。
黛消铅褪自天真。
耻随庾岭花争白,
疑是东篱菊返魂。
风淡淡,月盈盈。
麝煤沈馥动孤根。
寒蝉冷蝶知何处,
惟有蜂房不待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自然界的优美与生命的无常。诗人感叹东皇(指自然之神)赐予的恩惠,让人心生感动。面对自然的美丽,诗人自觉无比单纯。对于那些争相盛开的花儿,诗人感到羞愧,似乎它们是为了争取白色的荣光,而他更怀念那东篱的菊花,仿佛是它们在与逝去的灵魂相呼应。微风轻拂,明月高悬,麝香的气味在孤独的根部荡漾。寒蝉和冷蝶不知何处栖息,唯有蜂房却不再等待春天的到来。

注释:

  • 东皇:指东方的神明,象征自然的力量。
  • :指浓黑的眉毛,形容女子的美丽。
  • 铅褪:指妆容的褪去,形容自然的清新。
  • 庾岭:庾岭是南方一处山岭,诗中提到的花可能指的是庾岭的花。
  • 东篱:东篱指的是东边的篱笆,寓意菊花的生长地。
  • 麝煤:指的是麝香,常用作香料。
  • 蜂房:指蜜蜂的家,暗示着生机与繁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本诗的作者是佚名,生活在宋代,具体生平未详。宋代的词风格多样,常以婉约和豪放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的兴盛。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宋代,反映了自然的美与生命的流逝,诗人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惆怅,表达了对逝去美好的怀念。

诗歌鉴赏:

整首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开篇“别得东皇造化恩”,直接引出主题,表达自然恩赐之美;而“黛消铅褪自天真”则暗示了诗人对自然清新状态的向往,强调了人对美的追求与内心的纯真。

接下来的两句,“耻随庾岭花争白,疑是东篱菊返魂”,则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于世俗竞争的厌倦,追求内心的安宁与真实。风和月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带给人们心灵的平静。

最后的两句“寒蝉冷蝶知何处,惟有蜂房不待春”,则反映了生死轮回与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即使冬天来临,生命依然在继续,蜂房的存在象征了生命的韧性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别得东皇造化恩:感叹自然的恩赐。
  • 黛消铅褪自天真:描绘清新自然的美,强调内心的纯净。
  • 耻随庾岭花争白:对世俗竞争的反思,表达内心的羞愧。
  • 疑是东篱菊返魂:寄托对逝去生命的怀念。
  • 风淡淡,月盈盈: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象。
  • 麝煤沈馥动孤根:暗示孤独的情感与香气的微妙。
  • 寒蝉冷蝶知何处: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 惟有蜂房不待春:象征生命的不息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东皇”指代自然力量。
  • 拟人:如“寒蝉冷蝶”,赋予自然物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词的音韵和谐,展现了优美的词句。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皇:自然的神明,象征造化的恩惠。
  • 黛、铅:象征美丽与装饰,反映出自然的真实。
  • 寒蝉、冷蝶:代表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蜂房:象征生机与不懈的努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东皇”指的是: A. 太阳
    B. 自然神明
    C. 诗人

  2. 诗中提到的“寒蝉冷蝶”象征: A. 生命的希望
    B. 生命的无常
    C. 自然的美丽

  3. 诗人的情感基调是: A. 欢快
    B. 悲伤
    C. 超脱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对过往的怀念。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繁荣。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本诗的对比,前者强调战乱之苦,而本诗则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美。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