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时间: 2025-01-06 15:51:35意思解释
蓦山溪
作者:方千里 〔宋代〕
原文展示
园林晴昼,花上黄峰尾。
莺语怯游人,又还傍绿杨深避。
曲池斜径,草色碧于蓝,栏倦倚。
帘半起。魂断斜阳里。
江南春尽,渺渺平桥水。
身在一天涯,问此恨何时是已。
飞帆轻桨,催送莫愁来,歌舞地。
尊酒底。不羡东邻美。
白话文翻译
在阳光明媚的园林里,花儿盛开在黄峰的尽头。
黄莺的歌声让游人感到怯意,徘徊在绿杨树的深处。
曲折的小池旁,斜斜的小径上,草色比蓝天还要碧绿,我倚着栏杆感到疲倦。
帘子半掀起,心情在斜阳下迷惘。
江南的春天已经结束,远处平桥的水流渺渺。
身处远方,不禁问这份忧恨何时才能消去。
轻舟扬帆,送走的是莫愁,歌舞生辉的地方。
酒杯在手,不羡慕东邻的美好。
注释
- 莺语:指黄莺的歌声。
- 怯游人:形容游人因莺声而感到羞怯。
- 草色碧于蓝:表达草色的美丽。
- 魂断:形容心情的迷惘与惆怅。
- 飞帆轻桨:描绘轻舟扬帆的情景。
- 莫愁:即《莫愁湖》,代表一种忧愁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千里,字梦得,号千里,南宋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细腻的情感,作品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的感慨。
创作背景
《蓦山溪》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诗人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内心的迷茫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蓦山溪》以精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与对人生的感慨。诗中描绘的园林景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黄莺的歌声、碧绿的草色以及斜阳的余晖,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诗人通过“问此恨何时是已”的自问,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情感的困惑,反映了他对幸福的渴望及对失去的惋惜。最后,诗人以“尊酒底,不羡东邻美”作结,表明虽然身处困境,仍能以酒助兴,尽享生活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园林晴昼,花上黄峰尾:描绘了阳光明媚的园林景色,花开在山峰的尽头。
- 莺语怯游人,又还傍绿杨深避:黄莺的歌声让游人感到害羞,索性躲在绿杨树下。
- 曲池斜径,草色碧于蓝,栏倦倚:小池与斜路,草色鲜亮,诗人疲倦地倚靠栏杆。
- 帘半起。魂断斜阳里:帘子轻轻掀起,心情却在斜阳下迷惘。
- 江南春尽,渺渺平桥水:江南的春天已然结束,远处平静的桥水流淌。
- 身在一天涯,问此恨何时是已:身处遥远的地方,心中不免感叹这份忧恨何时能消除。
- 飞帆轻桨,催送莫愁来,歌舞地:轻舟送走忧愁,歌舞的场景生动活泼。
- 尊酒底。不羡东邻美:尽情享受酒,心中无羡东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草色碧于蓝”将草色与蓝天进行比较,使画面更加生动。
- 拟人:“莺语怯游人”赋予莺鸟以情感,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
- 对仗:如“飞帆轻桨,催送莫愁来”,句式整齐,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抒发了内心的孤独与忧愁,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园林:象征着自然与宁静。
- 莺:代表春天与生命的活力。
- 斜阳:暗示时光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平桥水:象征内心的孤独与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怎样的?
- A. 荒凉
- B. 繁花似锦
- C. 风雨交加
-
“魂断斜阳里”中的“魂断”暗示了什么?
- A. 快乐
- B. 迷惘与惆怅
- C. 兴奋
-
诗人的心情在诗中如何表现?
- A. 高兴
- B. 忧愁
- C. 冷漠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作,描绘春天景色与人情。
- 《蝶恋花》:李清照的词作,充满离愁别绪。
诗词对比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与《蓦山溪》均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显豪情壮志,而后者则透着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