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题绮尘云想山庄诗词集》

时间: 2025-01-17 08:35:03

剩水残山思不禁,小屏欹枕费沉吟。

才秾合作云裳想,粉褪难温梦蝶心。

白地锦,紫光金,何缘寥落到如今。

遥知淅淅巴山雨,未抵泠泠楚客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剩水残山思不禁,小屏欹枕费沉吟。
才秾合作云裳想,粉褪难温梦蝶心。
白地锦,紫光金,何缘寥落到如今。
遥知淅淅巴山雨,未抵泠泠楚客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情景的思念。眼前的剩水残山,勾起了无尽的思绪,仿佛小屏风靠着枕头,难以沉思。曾经的美好时光似云裳般轻盈,却难以再温暖我梦中的蝶心。如今白色的锦缎和紫色的光辉,怎会落到如此孤寂的境地?远方的巴山雨声细细,无法抵达我琴声中的凉意。

注释

  • 剩水残山:剩下的水,残缺的山,象征凋零的景象。
  • 小屏:小屏风,古代文人雅士之物,常用于装饰和隔断空间。
  • 云裳:形容轻盈的衣裳,带有梦幻色彩。
  • 粉褪:指妆容褪去,暗示美好事物的消逝。
  • 梦蝶心:梦中的蝴蝶,象征美好的梦境和短暂的爱情。
  • 白地锦紫光金:用以描绘华丽的物品,象征繁华的过去。
  • 淅淅巴山雨:细雨淅沥,巴山为地名,象征远方的思念。
  • 泠泠楚客琴:楚地的客人弹琴,表达对音乐的向往和情感的倾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永济,清代诗人,擅长古体诗,作品多以抒情见长。他的诗风格细腻、情感真挚,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反思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之际,可能与他当时的生活环境和心境有密切关系。诗中渗透着对爱情和美好记忆的眷恋,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鹧鸪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惆怅。诗的开头“剩水残山思不禁”便以自然景象为引,设定了全诗的基调,渗透出一种哀愁和孤独。接着,小屏风与沉吟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也隐喻了他对过往的深切怀念。

“才秾合作云裳想,粉褪难温梦蝶心”中,云裳与梦蝶分别象征着美好与脆弱,诗人既渴望重温那段美好时光,又意识到它的不可挽回。此后,诗人通过对“白地锦,紫光金”的描绘,再次强调了昔日繁华的对比,充满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惆怅。

最后两句“遥知淅淅巴山雨,未抵泠泠楚客琴”则以远方的雨声和琴声作结,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以及与风景之间的情感共鸣。整体来看,整首诗以自然景象引入,情感层层递进,最终化为对往日时光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清代诗人细腻而深邃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剩水残山思不禁:眼前的景象引发了思绪的停滞,水和山的残缺象征了过往的遗憾。
  • 小屏欹枕费沉吟:小屏风依靠在枕头上,暗示着思考的艰难,心中难以安宁。
  • 才秾合作云裳想:过去的美好如云裳般轻柔,想起时却感到无奈。
  • 粉褪难温梦蝶心:妆容的褪去象征了美好的消逝,梦中的蝴蝶反映了对爱情的无奈。
  • 白地锦,紫光金:繁华的物象现如今的凋零,形成鲜明对比。
  • 何缘寥落到如今:感叹为何美好时光会变得如此寥落。
  • 遥知淅淅巴山雨:远方细雨的声音传来,带着思念的情感。
  • 未抵泠泠楚客琴:琴声的清冷与远方的雨声相呼应,表达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裳”比喻美好,营造梦幻感。
  • 拟人:将自然的雨声与琴声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抒情性。
  • 对仗:如“白地锦,紫光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思念,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无奈,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剩水残山:象征着过去的遗憾与失落。
  • 小屏:代表着内心的孤寂与思索。
  • 云裳、梦蝶:象征美好和脆弱,暗示爱情的短暂与易逝。
  • 白地锦、紫光金:代表繁华与奢华,形成对比,反映时光的无情。
  • 巴山雨、楚客琴: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达思念与情感的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个词汇代表“美好和脆弱”? A. 白地锦
    B. 云裳
    C. 剩水
    D. 小屏

  2. 诗中提到的“淅淅巴山雨”象征什么? A. 亲情
    B. 友情
    C. 思念
    D. 忍耐

  3. 刘永济的诗歌风格主要表现为? A. 笔调轻松
    B. 情感细腻
    C. 形式自由
    D. 喜欢叙述

答案

  1. B. 云裳
  2. C. 思念
  3. B. 情感细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鹧鸪天》均表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杜甫的诗更为沉重,体现了对国事的忧虑;刘永济则侧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尽显细腻与柔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