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晚香玉菊花双供》

时间: 2025-01-19 19:45:25

伏卉犹留最后枝。

篱边寒蕊已当时。

移来并作山斋供,金玉为缘亦是奇。

香未减,露方滋。

砂壶茗盌最相宜。

秋长林下迟霜信,炎梦依稀似欲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晚香玉菊花双供》
作者: 姚华 〔清代〕

伏卉犹留最后枝。
篱边寒蕊已当时。
移来并作山斋供,
金玉为缘亦是奇。
香未减,露方滋。
砂壶茗盌最相宜。
秋长林下迟霜信,
炎梦依稀似欲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季的晚景,依然留有最后几枝花卉。篱笆旁寒冷的花蕊正是此时的景象。将这些花移来作为山间小居的供奉,金玉般的缘分真是奇妙。花香未减,露水正滋润。用砂壶泡茶,茶盏最为合适。秋天漫长,林下的霜信迟迟不至,梦中的炎热依稀似乎还想回归。

注释

  • 伏卉:指秋季尚存的花草。
  • 寒蕊:指寒冷季节的花蕊,可能指的是菊花。
  • 山斋:山中的书斋,隐居之地。
  • 金玉为缘:比喻珍贵的缘分,形容花朵的美好。
  • 砂壶茗盌:指用砂壶和茶盏泡茶,强调茶的雅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华是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诗风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展现出一种淡雅与宁静的气质。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秋季,诗人通过描写晚香玉与菊花的供奉,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 晚香玉菊花双供》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季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提到“伏卉犹留最后枝”,给人一种温暖的余晖感,似乎在说尽管秋天已经来临,但生命的最后一抹色彩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延续。接着提到“篱边寒蕊已当时”,表现出秋天的凋零与寒冷,但同时也有一种静谧的美感。

诗中“移来并作山斋供,金玉为缘亦是奇”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花草的珍视,也隐喻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里的“金玉”为缘,传达出一种美好的情感和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关系。而“香未减,露方滋”则表现出花的生命力依旧旺盛,象征着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

整首诗在描写景物的同时,不乏对内心情感的抒发,最终通过“秋长林下迟霜信,炎梦依稀似欲回”将秋冬的轮换与对往昔的怀念结合在一起,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伏卉犹留最后枝:秋天的草木仍留有最后的花枝,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2. 篱边寒蕊已当时:篱笆旁的寒冷花蕊正是应季的花,暗示着季节的变迁。
    3. 移来并作山斋供:把花移到山间小居中供奉,寓意对自然的珍惜。
    4. 金玉为缘亦是奇:珍贵的缘分使这份供奉显得奇妙。
    5. 香未减,露方滋:花香依然浓郁,露水滋润着花朵,象征着生机。
    6. 砂壶茗盌最相宜:用砂壶泡茶,最为合适,寓意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
    7. 秋长林下迟霜信:秋天漫长,霜信迟迟未至,表现出季节的缓慢变化。
    8. 炎梦依稀似欲回:对过去温暖时光的怀念,展现出一种情感深邃。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玉为缘”比喻美好的缘分。
    • 拟人:花香未减,露方滋,给花与露赋予了生命的特征。
    • 对仗:如“香未减,露方滋”,形成和谐的音韵。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哲思,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晚香玉:象征着幽香与淡雅,代表着秋天的温柔。
  • 菊花:秋季的代表花,象征坚韧与高洁。
  • 砂壶与茗盌:象征着雅致的生活态度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 :象征着季节的变迁与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中提到的“寒蕊”是什么花?

    • A. 玫瑰
    • B. 菊花
    • C. 兰花
  2. 诗中提到的“金玉为缘”所指的是?

    • A. 花的珍贵
    •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 C. 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3. 诗中“秋长林下迟霜信”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夏天的怀念
    • B. 对秋天的感慨
    • C. 对冬天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李白
  • 《菊花》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李白的《秋夕》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意境,但更强调了对月亮的思考和孤独的情感,而姚华的《鹧鸪天》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存在差异,但都展现了秋天的美丽。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