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八日过龙洞纳凉树阴下酌泉待月而行》
时间: 2025-01-06 14:26: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月初八日过龙洞纳凉树阴下酌泉待月而行 张嵲 〔宋代〕 绝壁不带土,一日千仞青。何年架危阁,窱窕陵青冥。仰观众树姿,俯听大壑声。山空响互答,隐辚心所惊。人生几何时,冒此绝险行。虽获须臾快,未偿百年生。龙洞视正黑,水为琴筑鸣。层岩积阴厚,六月如寒冰。泉甘聚壑小,洞深秘神灵。天设境自绝,地近人乃轻。独坐荫佳桂,峰高日西倾。薄暮来者少,长风始清泠。赏会匪初望,徘徊但含情。坐见山月上,众景纷纵横。密林栖鸟定,始复事前征。
白话文翻译:
在六月初八这一天,我经过龙洞,在树荫下乘凉,饮泉水等待月亮升起后继续前行。陡峭的绝壁没有土壤,却能在一天之内长出千仞高的青草。不知何时在这险峻之处架起了高阁,通向高远的天空。仰望众多树木的姿态,俯听深谷的回声。山中空旷,回声相互呼应,令人心惊。人生能有几次,冒险走过这样的绝境。虽然获得了短暂的快乐,但无法弥补百年的生命。龙洞内一片漆黑,水声如同琴筑之音。层层岩石积聚的阴凉,即使在六月也如同寒冰。甘甜的泉水汇聚在小沟壑中,深洞隐藏着神灵。天然的景色自成一绝,地势险峻使得人显得渺小。独自坐在桂树的荫下,山峰高耸,太阳西斜。傍晚时分,来人稀少,长风开始带来清凉。欣赏这美景并非最初的期望,只是含情脉脉地徘徊。坐着等待山月升起,众多景色交错纵横。密林中的鸟儿安静下来,我开始继续前行。
注释:
- 绝壁不带土:形容山壁陡峭,没有土壤。
- 一日千仞青:形容山壁上的草木生长迅速,高达千仞。
- 窱窕陵青冥:形容高阁通向高远的天空。
- 大壑声:深谷的回声。
- 隐辚心所惊:形容山中的回声令人心惊。
- 龙洞视正黑:形容洞内非常黑暗。
- 水为琴筑鸣:形容水声悦耳,如同琴筑之音。
- 层岩积阴厚:形容岩石层层叠叠,积聚了大量的阴凉。
- 泉甘聚壑小:形容甘甜的泉水汇聚在小沟壑中。
- 天设境自绝:形容自然景观独特,自成一绝。
- 地近人乃轻:形容地势险峻,人显得渺小。
- 独坐荫佳桂:形容独自坐在桂树的荫下。
- 长风始清泠:形容长风开始带来清凉。
- 赏会匪初望:形容欣赏这美景并非最初的期望。
- 众景纷纵横:形容众多景色交错纵横。
- 密林栖鸟定:形容密林中的鸟儿安静下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巨山,号紫微,南宋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物,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创作于宋代,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中可以看出,张嵲在游览龙洞时,感受到了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短暂,从而产生了深刻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嵲在游览龙洞时的即兴之作,通过描绘龙洞的自然景观和个人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龙洞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诗中,“绝壁不带土,一日千仞青”描绘了龙洞的险峻和生机,而“龙洞视正黑,水为琴筑鸣”则通过声音的描写,增强了洞内的神秘感。作者在诗中多次提到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如“人生几何时,冒此绝险行”和“虽获须臾快,未偿百年生”,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绝壁不带土,一日千仞青:描绘龙洞的险峻和生机,绝壁上没有土壤,但草木依然生长迅速,高达千仞。
- 何年架危阁,窱窕陵青冥:想象在险峻之处架起了高阁,通向高远的天空,增加了诗的神秘感。
- 仰观众树姿,俯听大壑声:通过仰望和俯听,描绘了龙洞的自然景观,展现了作者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 山空响互答,隐辚心所惊:形容山中的回声相互呼应,令人心惊,增强了诗的动态感。
- 人生几何时,冒此绝险行: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冒险走过这样的绝境,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
- 虽获须臾快,未偿百年生:虽然获得了短暂的快乐,但无法弥补百年的生命,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龙洞视正黑,水为琴筑鸣:通过声音的描写,增强了洞内的神秘感,水声悦耳,如同琴筑之音。
- 层岩积阴厚,六月如寒冰:形容岩石层层叠叠,积聚了大量的阴凉,即使在六月也如同寒冰,增强了诗的清凉感。
- 泉甘聚壑小,洞深秘神灵:形容甘甜的泉水汇聚在小沟壑中,深洞隐藏着神灵,增加了诗的神秘感。
- 天设境自绝,地近人乃轻:形容自然景观独特,自成一绝,地势险峻,人显得渺小,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
- 独坐荫佳桂,峰高日西倾:形容独自坐在桂树的荫下,山峰高耸,太阳西斜,增强了诗的宁静感。
- 薄暮来者少,长风始清泠:形容傍晚时分,来人稀少,长风开始带来清凉,增强了诗的清凉感。
- 赏会匪初望,徘徊但含情:形容欣赏这美景并非最初的期望,只是含情脉脉地徘徊,体现了对美景的深情。
- 坐见山月上,众景纷纵横:形容坐着等待山月升起,众多景色交错纵横,增强了诗的动态感。
- 密林栖鸟定,始复事前征:形容密林中的鸟儿安静下来,我开始继续前行,体现了对自然的融入和继续探索的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为琴筑鸣”,将水声比作琴筑之音,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如“山空响互答”,将山中的回声拟人化,增强了诗的动态感。
- 对仗:如“绝壁不带土,一日千仞青”,通过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通过描绘龙洞的自然景观和个人的感受,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诗中多次提到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 绝壁:险峻的山壁,象征自然的险峻和生机。
- 高阁:通向高远的天空,象征对未知的探索和向往。
- 大壑声:深谷的回声,象征自然的神秘和动态。
- 龙洞:黑暗的洞穴,象征自然的神秘和深邃。
- 泉水:甘甜的泉水,象征自然的清新和生命之源。
- 层岩:层层叠叠的岩石,象征自然的厚重和阴凉。
- 桂树:佳桂的荫下,象征自然的宁静和清凉。
- 山月:升起的山月,象征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绝壁不带土,一日千仞青”描绘了什么? A. 龙洞的险峻和生机 B. 龙洞的黑暗和神秘 C. 龙洞的宁静和清凉 D. 龙洞的美丽和宁静
-
诗中“龙洞视正黑,水为琴筑鸣”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人生几何时,冒此绝险行”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B. 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C. 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D. 对自然的敬畏
-
诗中“虽获须臾快,未偿百年生”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B. 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C. 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D. 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
- A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的宁静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嵲《六月初八日过龙洞纳凉树阴下酌泉待月而行》与杜甫《望岳》: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张嵲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而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张嵲《六月初八日过龙洞纳凉树阴下酌泉待月而行》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张嵲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而王维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张嵲的诗风和创作背景。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杜甫和王维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唐诗的风格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