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作得六句觉后足成》

时间: 2025-01-19 21:27:35

山中茅屋好,况复竹篱新。

一迳往来客,万山迎送人。

叶殷浑欲染,冬暖却疑春。

近得幽栖地,时来岸角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茅屋好,况复竹篱新。一迳往来客,万山迎送人。叶殷浑欲染,冬暖却疑春。近得幽栖地,时来岸角巾。

白话文翻译: 山中的茅屋真是好,更何况还有新修的竹篱笆。一条小径上往来着客人,无数山峦迎接着送别的人。树叶红得几乎要染上颜色,冬日的温暖让人怀疑是春天。最近得到了一个幽静的栖息地,时常来这里戴上岸边的头巾。

注释:

  • 茅屋:用茅草覆盖的简陋房屋。
  • 竹篱:用竹子编成的篱笆。
  • 迳:小路。
  • 殷:深红色。
  • 浑:几乎。
  • 幽栖地:幽静的居住地。
  • 岸角巾:古代士人戴的头巾,这里指隐士的装束。

诗词背景: 作者张嵲是宋代诗人,生平不详。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茅屋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茅屋和周围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诗中“山中茅屋好,况复竹篱新”一句,直接表达了对茅屋和竹篱的喜爱,而“一迳往来客,万山迎送人”则通过动态的描绘,展现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后两句“叶殷浑欲染,冬暖却疑春”巧妙地运用色彩和温度,传达了冬日里的生机和温暖,最后“近得幽栖地,时来岸角巾”则点明了作者对幽静居住地的珍视和时常来此的愉悦心情。

诗词解析:

  • 首句“山中茅屋好”直接表达了对茅屋的喜爱。
  • 次句“况复竹篱新”进一步强调了竹篱的新鲜感,增添了诗意。
  • 第三句“一迳往来客”描绘了小径上的动态景象。
  • 第四句“万山迎送人”通过山峦的静态描绘,展现了山中的宁静。
  • 第五句“叶殷浑欲染”运用色彩描绘,传达了冬日的生机。
  • 第六句“冬暖却疑春”通过温度感受,表达了冬日的温暖。
  • 最后两句“近得幽栖地,时来岸角巾”点明了作者对幽静居住地的珍视和时常来此的愉悦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叶殷浑欲染”中的“浑欲染”比喻树叶红得几乎要染上颜色。
  • 拟人:“万山迎送人”中的“迎送”赋予山峦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意。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山中茅屋和周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谐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茅屋:象征简朴的生活。
  • 竹篱:象征自然与和谐。
  • 山峦:象征宁静与深远。
  • 树叶:象征生机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叶殷浑欲染”中的“殷”是什么意思? A. 深红色 B. 浅红色 C. 绿色
  2. 诗中“近得幽栖地”中的“幽栖地”指的是什么? A. 繁华的城市 B. 幽静的居住地 C. 热闹的市场
  3. 诗中“时来岸角巾”中的“岸角巾”是什么? A. 一种食物 B. 一种头巾 C. 一种乐器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中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嵲的《梦中作得六句觉后足成》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中生活,但张嵲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意境的营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