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月初七日雨小止游蒲溪临独木桥而还 张嵲 〔宋代〕
石岩两相束,竹树交柯绿。 因听林外声,遂来幽涧曲。 湿烟深不散,浅濑漂寒玉。 木杪见云生,前峰聊注目。
白话文翻译
在六月初七日,雨势稍缓,我游历蒲溪,经过独木桥后返回。 岩石两侧紧束,竹树交错,绿意盎然。 因听到林外的声音,我便来到这幽深的溪涧弯曲处。 湿润的烟雾深沉不散,浅浅的急流漂浮着寒玉般的石头。 在树梢上看到云雾升起,前方的山峰让我暂时注目。
注释
- 石岩两相束:形容岩石两侧紧束,形成狭窄的空间。
- 竹树交柯绿:竹树交错生长,绿意盎然。
- 因听林外声:因为听到林外的声音。
- 幽涧曲:幽深的溪涧弯曲处。
- 湿烟深不散:湿润的烟雾深沉不散。
- 浅濑漂寒玉:浅浅的急流漂浮着寒玉般的石头。
- 木杪见云生:在树梢上看到云雾升起。
- 前峰聊注目:前方的山峰让我暂时注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巨山,号紫微,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物,表达隐逸之情。此诗创作于宋代,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中可见其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沉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雨后游历蒲溪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物的静谧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隐逸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游历蒲溪的景致,展现了自然景物的静谧与生机。首句“石岩两相束,竹树交柯绿”即勾勒出一幅岩石紧束、竹树交错的绿意盎然画面,给人以清新之感。随后,“因听林外声,遂来幽涧曲”表达了作者因听闻林外声音而来到幽深溪涧的情景,增添了诗的动态美。
“湿烟深不散,浅濑漂寒玉”一句,通过“湿烟”和“寒玉”的意象,传达了雨后的湿润与清凉,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最后,“木杪见云生,前峰聊注目”则以树梢上的云雾和前方的山峰作为结尾,留下了深远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岩两相束,竹树交柯绿:描绘了岩石紧束、竹树交错的自然景象,绿意盎然,给人以清新之感。
- 因听林外声,遂来幽涧曲:表达了作者因听闻林外声音而来到幽深溪涧的情景,增添了诗的动态美。
- 湿烟深不散,浅濑漂寒玉:通过“湿烟”和“寒玉”的意象,传达了雨后的湿润与清凉,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 木杪见云生,前峰聊注目:以树梢上的云雾和前方的山峰作为结尾,留下了深远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浅濑漂寒玉”,将漂浮的石头比作寒玉,形象生动。
- 拟人:如“湿烟深不散”,赋予湿烟以深沉不散的特性,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物的静谧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隐逸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岩:象征坚固与稳定。
- 竹树:象征生机与坚韧。
- 湿烟:象征雨后的湿润与朦胧。
- 寒玉:象征清凉与纯净。
- 云生:象征变幻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石岩两相束”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岩石紧束 B. 竹树交错 C. 溪涧弯曲 D. 云雾升起
-
“湿烟深不散”中的“湿烟”象征什么? A. 雨后的湿润 B. 林外的声音 C. 溪涧的弯曲 D. 山峰的注目
-
诗的结尾“木杪见云生”表达了什么意境? A. 清新自然 B. 静谧深远 C. 动态美 D. 清凉纯净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物的静谧与生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隐逸之情。
诗词对比:
- 张嵲《六月初七日雨小止游蒲溪临独木桥而还》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隐逸之情,但张嵲的诗更注重细腻的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可深入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王维诗选》:收录了王维的诗作,可与张嵲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