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一百首·荀卿》

时间: 2025-01-04 10:25:34

历历非诸子,骎骎及圣丘。

乃知焚籍相,亦自有源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历历非诸子,骎骎及圣丘。乃知焚籍相,亦自有源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历代的学者们众多,唯有那些真正的圣人之道才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因此,纵使焚毁书籍,也难以阻挡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注释:

  • 历历:清晰可见,形容众多或显著。
  • 非诸子:不是一般的学者或思想家,指的是那些真正的圣人。
  • 骎骎:形容马匹奔跑迅速,暗指圣人与学术的关系。
  • 焚籍:指焚烧书籍,历史上常用来比喻压制思想。
  • :互相、彼此。
  • 源流:源头与流向,比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典故解析:

焚书坑儒:指秦始皇时期为了统一思想而焚烧书籍、坑杀儒生的事件。此典故在诗中暗示虽有压制,但知识的传承依然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子明,号天池,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古体诗著称,作品多反映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对历史的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思想多元的时期,刘克庄通过此诗表达对知识与思想传承的重视,反对压制思想的行为。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核心在于强调学术的持续与传承,即使面临焚书的严酷环境,真正的智慧仍旧能够找到生存与发展的土壤。诗中的“历历非诸子”用以强调与一般学者的区别,突出了真正圣人的地位与重要性。此句不仅是在描绘历史上众多学者的景象,更是对人类智慧的不屈精神的歌颂。接下来的“骎骎及圣丘”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景,暗示着知识的奔流不息。最后两句则传达出一个深刻的哲理:思想与知识的传承是自然的,难以被人为的行为所消灭。整首诗简洁有力,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历历非诸子:强调众多的学者中,真正的圣人是稀有的,暗示了他们的珍贵与重要性。
  2. 骎骎及圣丘:通过生动的动词“骎骎”来描写圣人的道德与智慧,如同奔腾的马匹,展现出一种生机与力量。
  3. 乃知焚籍相:提出焚书这一历史事件,揭示出对思想的压制并不能根本消灭知识的本质。
  4. 亦自有源流:强调知识的传承是有其自身的力量和路径,这种力量是任何外部因素都无法阻挡的。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在字词的构造上有对仗的特点,使得诗句更加工整。
  • 比喻:用“骎骎”比喻圣人的智慧,生动形象。
  • 反讽:焚书的行为反而突显了知识的力量与重要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在阐述知识与思想传承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希望,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诸子:象征学术的繁荣与多样。
  • 圣丘:象征真正的智慧与道德高地。
  • 焚籍:象征对知识的压制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骎骎”所指的是什么? A. 学者
    B. 圣人
    C. 马匹
    D. 知识

  2. “焚籍”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学术的繁荣
    B. 知识的压制
    C. 思想的自由
    D. 历史的传承

  3. 诗中的“乃知”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历史的批判
    B. 对知识的赞美
    C. 对思想压制的反思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对比,刘克庄的诗更强调知识与思想的传承,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无情。两者虽有不同的主题,但同样反映了对历史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