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已暮,落花纷纷下红雨。南北行人归不归,千林万林鸣杜宇。我无受奖兮何处归,十方刹土奚相依。老夫有个真消息,昨夜三更月在池。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经结束,花瓣纷纷飘落,就像红色的雨点。南北的行人们,不知道是归还是不归,成千上万的树林里传来杜鹃的鸣叫。我没有受到奖赏,究竟要归向何处呢?十方的佛刹,哪里能让我依靠呢?老夫我有一个确实的消息,昨夜三更时分,月亮照在池塘上。
注释:
- 春已暮:春天已经结束。
- 落花纷纷下红雨:形容花瓣如雨般飘落,色彩鲜艳。
- 南北行人归不归:南北方的行人,不知道归去还是留下。
- 千林万林鸣杜宇:成千上万的树林中,杜鹃鸟在鸣叫。
- 我无受奖兮何处归:我没有受到奖赏,究竟要往哪里去。
- 十方刹土奚相依:十方的寺庙,哪里能让我依靠。
- 老夫有个真消息:我这位老人有一个确实的消息。
- 昨夜三更月在池:昨夜的三更时分,月亮照在池塘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梵卿,宋代僧人,擅长诗歌创作。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末夏初,正值花落之际。诗人借春末的景象,表达对人生和归属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与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偈》通过描绘春天的结束和落花的景象,引发对人生归属的思考。诗的开头以“春已暮,落花纷纷下红雨”描绘出春天最后的美丽与短暂,花瓣如雨般纷落,充满了惆怅之感。接着,诗人转向南北行人,表达对行人的归属感的疑惑。行人们的去留未定,似乎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
“我无受奖兮何处归”一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孤独,似乎在问自己,生活的意义何在?而“十方刹土奚相依”则表现出他对宗教的思考,十方的寺庙虽多,但又有何处能够让他真正依靠呢?
最后一句“昨夜三更月在池”则是一种恍惚的美,月亮在池塘的倒影,象征着宁静与思考,也许暗示着在动荡的内心中依然存在着一丝平静的时光。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归属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已暮:标志着时间的流逝,春天的结束。
- 落花纷纷下红雨:视觉的冲击,营造出春末的凄美气氛。
- 南北行人归不归:流动的人群,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千林万林鸣杜宇:杜鹃的鸣叫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声音。
- 我无受奖兮何处归:内心的孤独与迷惘,反映了对归属的渴望。
- 十方刹土奚相依:表达对宗教的思考,内心的寻求与依托。
- 老夫有个真消息:引出后文的转折,蕴含着一丝希望。
- 昨夜三更月在池:意象的美,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拟人:让花瓣如雨般纷纷下落,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南北行人,千林万林,增强了诗句的对称美。
- 象征:月亮与池塘的意象,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末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归属和内心宁静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哲学思考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生命的开始和希望。
- 落花:代表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无常。
- 杜鹃:象征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声音。
- 月亮: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北行人”主要指的是: A. 游子 B. 旅行者 C. 归乡人 D. 不确定的人
-
“昨夜三更月在池”这句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宁静 C. 期待 D. 忧伤
-
诗人对归属的思考体现在何处? A. 对自然的描写 B. 对行人的迷茫 C. 对月亮的描绘 D. 对寺庙的向往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偈》的对比:
- 同样是对归属的思考,但《静夜思》更显个人情感的浓烈,而《偈》则更多哲学思考和自然描绘。
《春望》的忧国忧民与《偈》的个人思索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诗人对人生的不同关注点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 《诗经与古诗词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