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曲磴回初地,抠衣入化城。
磬中闻石语,檐外见云行。
险路逢僧坦,畸情对佛平。
能寻此际乐,不必话无生。
白话文翻译:
在曲折的石阶上,我走向初升的曙光,抬起衣袖走入化城。
在钟声中听到石头的低语,檐外则见云彩飘动。
在艰难的道路上遇到了坦诚的僧人,面对畸形的情感与佛陀的智慧保持平和。
能够在此刻寻找到快乐,不必再谈论无生的道理。
注释:
- 曲磴:弯曲的石阶。
- 抠衣:意指提起衣袖,形容走路时的动作。
- 化城:佛教中,化城通常指的是理想的境界或境地。
- 磬:一种石制的乐器,用于佛教仪式。
- 石语:指通过磬声传达的意境。
- 檐外:屋檐外面,形容自然景色。
- 险路:艰难险阻的道路。
- 僧:佛教徒,通常指和尚。
- 畸情:不正常的情感。
- 无生:无生法忍,佛教的一个重要理念,指超越生死的境界。
典故解析:
- 化城:在佛教中,化城常被用作象征理想的境界,表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烦恼的心境。
- 无生法忍:出自佛教的教义,讲述对生死轮回的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何絜,清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寄托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何絜或是在某次登山游历中,受到自然与佛教思想的启发,创作了这首诗,旨在表达对超脱世俗和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佛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展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心境。诗中以“曲磴回初地”开篇,勾勒出了一条蜿蜒的道路,象征着人生旅途的曲折与艰辛。而“抠衣入化城”则将读者引入一个理想的境界,表明诗人对心灵归宿的渴望。
诗中“磬中闻石语,檐外见云行”以音与景的结合,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氛围,体现出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感悟。在“险路逢僧坦”中,作者遇到了坦诚的僧人,暗示在艰难中能够得到指引与安慰,这种人际间的温暖是对“畸情对佛平”的回应,表达了对情感的理性思考。
最后两句“能寻此际乐,不必话无生”则是全诗的升华,强调在当下的快乐与满足,超越生死的哲思不再是唯一的追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哲理的表达,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曲磴回初地:描绘山路曲折,暗示人生的艰难。
- 抠衣入化城:走入理想的境界,象征心灵的归宿。
- 磬中闻石语:通过声音感受到自然的智慧。
- 檐外见云行:描绘外景,传达内心的宁静。
- 险路逢僧坦:在艰难中遇到指引,强调人际间的温暖。
- 畸情对佛平:理性看待情感,保持内心的平和。
- 能寻此际乐:强调当下的快乐。
- 不必话无生:超越生死的哲学不再是唯一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阶和化城比作人生的旅途和理想境地。
- 拟人:磬中声音仿佛在低语,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人性。
- 对仗:如“险路逢僧坦,畸情对佛平”,增强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自然和佛教思想的描写,探索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强调在当下生活中的快乐与满足。
意象分析:
- 曲磴:象征人生的曲折与艰辛。
- 化城:代表心灵的理想归宿。
- 磬:佛教的象征,传递智慧的声音。
- 云行:自然的变幻,象征内心的宁静。
- 僧:象征智慧与指引。
- 无生:佛教哲理,超越生死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曲磴”指的是什么? A. 平坦的道路
B. 蜿蜒的石阶
C. 直行的路
D. 大河 -
“化城”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现实的烦恼
B. 理想的境地
C. 物质的享受
D. 家庭的温暖 -
“险路逢僧坦”表达了什么? A. 遇到危险
B. 遇到智慧与指引
C. 生活的艰难
D. 对佛教的怀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别业》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与何絜的作品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的描写,而何絜则结合了佛教哲理,强调在当下的快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何絜研究》
- 《佛教文化与中国诗歌》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