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

时间: 2025-01-19 20:00:32

草色未全苏,不似巴山冬绿。

昨夜条风吹后,渐暖回幽谷。

偶然扶路傍溪行,溪尽见茅屋。

恐是高人隐处,爱临窗修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事近
草色未全苏,不似巴山冬绿。
昨夜条风吹后,渐暖回幽谷。
偶然扶路傍溪行,溪尽见茅屋。
恐是高人隐处,爱临窗修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刚刚萌发的景象,草色尚未完全复苏,和巴山的冬青相比显得苍翠不及。昨夜的微风轻轻吹拂后,温暖的气息开始回到幽静的山谷里。偶然间,我在溪边散步,沿途看见了溪水尽头的茅草屋,心中不禁猜想,或许这是高人隐居之处,喜欢在窗前修剪竹子。

注释:

  • 草色未全苏:草色尚未完全复苏,形容春天的草木刚刚开始变绿。
  • 巴山冬绿:巴山是指巴蜀地区,常被用来描绘冬季常青的植物,意指那里的冬天依然生机勃勃。
  • 条风:指的是微风,轻柔的风。
  • 幽谷:指的是宁静的山谷,给人一种隐秘、安静的感觉。
  • 扶路:指的是沿着小路走,扶着路边的东西。
  • 茅屋:用茅草做的房屋,常用来形容隐士的居所,简朴而自然。
  • 高人隐处:指的是隐居的高人,通常用来象征超脱世俗的隐士。
  • 修竹:修剪竹子,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坚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于江苏,曾任职于地方官员。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清新自然,常表现出隐逸的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春天,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可能在某个幽静的山谷中游览,感受到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宁静,激发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好事近》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诗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春天初来的气息。开篇“草色未全苏”,便引出了春天尚在酝酿之中,表现出一种期待的心情。与“巴山冬绿”形成对比,诗人不仅是在观察自然的变化,更是在感悟生命的轮回与无常。随着“昨夜条风吹后,渐暖回幽谷”的描写,春风送暖,诗人仿佛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生命力。

“偶然扶路傍溪行”,则展示了诗人身处自然中的悠然自得。行走在溪边,心中流露出一种与自然合一的恬淡。最后两句“恐是高人隐处,爱临窗修竹”,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隐士的生活一直是文人追求的理想,诗人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想象,表达了对世俗喧嚣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春天的描写,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考,充满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理想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草色未全苏:春天刚刚来临,草木尚未完全复苏,表现出春回大地的迟缓。
  2. 不似巴山冬绿:对比巴山的常青植物,强调诗人所处环境的生机尚待。
  3. 昨夜条风吹后:描绘春夜的微风,暗示着春天的温暖将要到来。
  4. 渐暖回幽谷:温暖的气息逐渐回到幽静的山谷中,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5. 偶然扶路傍溪行:诗人在溪边散步,体现出一种随意自然的生活状态。
  6. 溪尽见茅屋:在溪水的尽头看到了茅草屋,暗示着隐士的存在。
  7. 恐是高人隐处:推测茅屋的主人可能是隐士,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8. 爱临窗修竹:隐士在窗前修剪竹子,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生活的简单。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草色未全苏”和“巴山冬绿”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拟人:将春风描绘为轻柔的存在,赋予自然以生命。
  • 象征:茅屋、竹子象征着隐士的理想生活,体现出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生机与隐士的理想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追求高洁、超脱世俗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色:象征着春的生机与希望。
  • 巴山:代表着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坚韧。
  • 幽谷:象征着隐秘与宁静,给人以安逸的感觉。
  • 茅屋:隐士的居所,象征着简朴与自然。
  • 修竹:象征高洁与坚韧,体现隐士的品格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巴山”主要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四川
    • B. 江苏
    • C. 浙江
    • D. 广东
  2. 诗人描绘的“幽谷”给人怎样的感觉?

    • A. 喧闹
    • B. 宁静
    • C. 拥挤
    • D. 灭绝
  3. 诗中隐士的象征是什么?

    • A. 追求荣华富贵
    • B. 高洁与超脱
    • C. 忍耐与坚韧
    • D. 快乐与幸福

答案:

  1. A. 四川
  2. B. 宁静
  3. B. 高洁与超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饮酒》: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好事近》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春望》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好事近》则着重于个人的隐逸情怀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