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白话文翻译:
儿子啊,你现在是王,而母亲我却成了俘虏。每天从早到晚都在舂米,常常与死亡为伴。我们相隔三千里,谁能把我的情况告诉你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子:指戚夫人的儿子,即后来的汉惠帝刘盈。
- 王:指刘盈被封为王。
- 母:指戚夫人自己。
- 虏:俘虏,这里指戚夫人被吕后囚禁。
- 舂:用杵在臼中捣米。
- 薄暮:傍晚。
- 死为伍:与死亡为伴,形容处境极其危险。
- 相离:相隔。
- 三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 当谁使告汝:谁能把我的情况告诉你。
典故解析:
- 这首诗反映了戚夫人在被吕后囚禁期间的悲惨境遇和对儿子的思念。戚夫人原是刘邦的宠妃,刘邦死后,吕后掌权,戚夫人被囚禁并遭受折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戚夫人,汉高祖刘邦的宠妃,生有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刘邦死后,吕后掌权,戚夫人被囚禁并遭受残酷的折磨,最终被杀。这首诗是她被囚禁期间所作,表达了她对儿子的思念和对自身悲惨境遇的哀叹。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戚夫人被吕后囚禁期间所作,反映了她的绝望和对儿子的深切思念。在那个时代,宫廷斗争残酷,戚夫人的遭遇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沉痛的语言,描绘了戚夫人被囚禁的悲惨境遇和对儿子的深切思念。诗中“子为王,母为虏”一句,对比鲜明,突出了戚夫人的不幸和她儿子的地位。“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则进一步描绘了她的艰苦生活和随时可能面临的死亡威胁。最后两句“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则表达了她的无奈和对儿子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她的绝望和对未来的无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悲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子为王,母为虏”:这句诗通过对比儿子的高贵地位和母亲的悲惨境遇,突出了戚夫人的不幸。
-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这句诗描绘了戚夫人每天从早到晚都在舂米,生活艰苦,随时可能面临死亡。
-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这句诗表达了戚夫人对儿子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无望,同时也反映了她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子为王,母为虏”的对比,突出了戚夫人的不幸。
- 夸张:“相离三千里”夸张地表达了戚夫人和儿子之间的距离。
- 拟人:“常与死为伍”将死亡拟人化,形容戚夫人的处境极其危险。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戚夫人在被囚禁期间的悲惨境遇和对儿子的深切思念。通过对比、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诗歌深刻地描绘了戚夫人的不幸和她对儿子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她的绝望和对未来的无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舂:象征着戚夫人的艰苦劳动。
- 死:象征着戚夫人随时可能面临的死亡威胁。
- 三千里:象征着戚夫人和儿子之间的遥远距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戚夫人的儿子是谁? A. 汉武帝 B. 汉惠帝 C. 汉文帝 D. 汉景帝
-
诗中“终日舂薄暮”描述了戚夫人的什么生活? A. 宫廷生活 B. 囚禁生活 C. 田园生活 D. 战争生活
-
诗中“相离三千里”表达了什么? A. 戚夫人和儿子之间的距离 B. 戚夫人和刘邦之间的距离 C. 戚夫人和吕后之间的距离 D. 戚夫人和其他妃子之间的距离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门怨》:同样是表达宫廷女性的悲惨境遇和对亲人的思念。
- 《怨歌行》:表达宫廷女性的哀怨和对命运的无奈。
诗词对比:
- 《舂歌》与《长门怨》:两者都表达了宫廷女性的悲惨境遇和对亲人的思念,但《舂歌》更侧重于戚夫人的个人遭遇,而《长门怨》则更侧重于宫廷女性的普遍命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汉代宫廷女性文学研究》
- 《吕后与汉初政治》
- 《汉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