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茫茫复茫茫,满眼皆埃尘。
莫言白发多,茎茎是愁筋。
未达苦雕伪,及达多不仁。
浅深与高低,尽能生棘榛。
茫茫四大愁杀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种深沉的愁苦和无奈。茫茫的景象再次弥漫,眼前所见尽是灰尘和迷雾。不要只说白发多,那是因为心中充满了忧愁的痕迹。没有真正体验过生活的苦,便无法理解世间的虚伪与冷漠。无论是生活的深浅高低,最终都能滋生出荆棘与苦难。四大皆苦,愁苦令人窒息。
注释
- 茫茫:形容景象模糊不清,无法看清。
- 埃尘:尘土,象征世俗的烦恼。
- 白发:象征衰老和时间的流逝。
- 愁筋:比喻愁苦的根源,深深扎根于心。
- 苦雕伪:指生活的艰辛与虚伪。
- 棘榛: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障碍。
典故解析
- "四大皆苦":出自佛教教义,指人生的苦难,包括生、老、病、死等,强调人生的不易与痛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公元834年—912年),字子安,号山人,唐代诗人,擅长写诗,尤以描绘人生苦乐与自然景观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士人们普遍感受到人生的困苦与无奈。贯休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世俗虚伪的批判,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茫茫曲》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在这首诗中,贯休通过“茫茫”这一词反复强调了生活的迷茫和无助,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埃尘的世界,令人感到窒息。诗中提到的“白发多”不仅是生理现象的描写,更是心理愁苦的体现,饱含着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苦难的深刻反思。
“未达苦雕伪,及达多不仁”这一句,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虚伪与冷漠,表现出一种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愤懑。整首诗从个人的愁苦延展到对社会的批判,显示了贯休对生命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诗的最后一句“茫茫四大愁杀人”,以佛教的“四大皆苦”作为结尾,强调了生活的苦难无可逃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深思。这种对人生命运的反思使得诗歌在情感上达到高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茫茫复茫茫,满眼皆埃尘。
- 描绘了一种模糊不清的境界,象征人生的困惑与迷茫。
-
莫言白发多,茎茎是愁筋。
- 反对以外表的衰老来评判人生,实际上内心的愁苦才是更深的伤害。
-
未达苦雕伪,及达多不仁。
- 生活的痛苦往往与世俗的虚伪相关,让人感到无情与冷漠。
-
浅深与高低,尽能生棘榛。
- 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终究都会带来烦恼与痛苦。
-
茫茫四大愁杀人。
- 强调人生的苦难是普遍存在的,令人无法承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发”比作愁苦的象征,深刻表达内心的无奈。
- 对仗:如“浅深与高低”,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和对比效果。
- 反复:“茫茫”多次出现,突出了主题的集中性和情感的深刻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描绘,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不满与无奈,具有人生哲理的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茫茫:象征生活的迷茫与困惑。
- 埃尘:代表世俗的烦恼与困扰。
- 白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愁苦。
- 愁筋:代表深层的心理负担与痛苦。
- 棘榛:象征生活中的障碍与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茫茫曲》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贯休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四大皆苦”是指什么?
- A. 生、老、病、死
- B. 富、贵、荣、华
- C. 喜、怒、哀、乐
- D. 贫、贱、愚、懦
-
诗中“白发”象征什么?
- A. 年龄
- B. 忧愁
- C. 智慧
- D. 健康
答案
- B. 贯休
- A. 生、老、病、死
- B. 忧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 《秋夕》-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茫茫曲》与《登高》:两首诗均表达了对人生苦难的感慨,贯休的作品更侧重于心理的愁苦,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社会动荡带来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相关的文学评论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