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游天台》

时间: 2025-01-17 09:29:09

囊空心亦空,城郭去腾腾。

眼作么是眼,僧谁识此僧。

歇隈红树久,笑看白云崩。

已有天台约,深秋必共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游天台
作者: 贯休 〔唐代〕

囊空心亦空,城郭去腾腾。
眼作么是眼,僧谁识此僧。
歇隈红树久,笑看白云崩。
已有天台约,深秋必共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僧人的送别之情。诗人感叹自己内心空虚,囊中没有财富,离开城郭时心情沉重。眼睛所见与所思之间似乎存在一种迷惑,难以识别眼前的僧人。诗人逗留在红树下,静静观赏着白云的变化,似乎在思考人生的无常与变化。最后,诗人提到与僧人已有的约定,表明在深秋时分,他们将一起前往天台山游览。

注释:

  • 囊空: 意指口袋空空,没有钱财。
  • 心亦空: 内心感到空虚。
  • 腾腾: 形容城市的繁忙或离开的急切。
  • 眼作么是眼: 反映出一种迷惑或不解,似乎眼前所见与内心感受不符。
  • 歇隈: 意为停留在山的弯曲处。
  • : 白云的崩溃与变幻。
  • 天台: 指天台山,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佛教圣地。

典故解析:

  • 天台: 天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诗中提到的约定,可能反映出对佛教文化的追求与向往。
  • 白云: 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变化无常与人生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厚的佛教修养著称。他的诗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诗人心志飘摇之际,借助对僧人的送别,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精神寄托的渴求。

诗歌鉴赏:

《送僧游天台》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的诗。贯休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内心的空虚和对人生无常的思索。在诗的开头,诗人通过“囊空心亦空”的自嘲,表现出对物质世界的淡然。在离开城郭的过程中,诗人不仅是身体的离开,更是对俗世繁华的超脱。接下来“眼作么是眼,僧谁识此僧”展示了诗人对自我身份的困惑与思索,似乎在质疑眼前的事物。

随着意境的深入,诗人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的美,红树与白云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最终,诗人提到与僧人一同游览天台,既是对友谊的珍视,也是对精神追求的向往。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世俗的反思,又包含对自然与友谊的热爱,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囊空心亦空: 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乏。
    • 城郭去腾腾: 离开繁华的城市,心绪复杂。
    • 眼作么是眼: 自我认知的迷失。
    • 僧谁识此僧: 对于他人眼中自我的疑惑。
    • 歇隈红树久: 暂时停留,享受自然。
    • 笑看白云崩: 对人生变化的淡然。
    • 已有天台约: 期待与友人一同追求精神的境界。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和排比,如“囊空心亦空,城郭去腾腾”,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自然景物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 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物质世界的淡然和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意象分析:

  • : 代表物质生活。
  • : 代表精神世界。
  • 红树: 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流转。
  • 白云: 表达无常与变幻的人生哲理。
  • 天台: 象征追求精神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囊空”指的是什么? A. 口袋空空
    B. 心情愉悦
    C. 眼睛明亮
    D. 身体健康

  2. 诗人在“歇隈红树久”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命的无奈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友谊的珍惜
    D. 对城市的怀念

  3. “已有天台约”中“天台”象征什么? A. 物质享受
    B. 友谊
    C. 精神追求
    D. 乡愁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别业》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贯休 vs 王维: 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索,但贯休更注重内心的空虚感,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贯休与唐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