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冯使君》

时间: 2025-01-14 17:20:36

山风与霜气,浩浩满松枝。

永日烧杉子,无人共此时。

为文攀讽谏,得道在毫厘。

唯有桐江守,常怜志不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冯使君
作者:贯休 〔唐代〕

山风与霜气,浩浩满松枝。
永日烧杉子,无人共此时。
为文攀讽谏,得道在毫厘。
唯有桐江守,常怜志不卑。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山间的风和霜气交织,满树的松枝都在吟唱。漫漫长日里,我独自在烧杉木,身边没有人陪伴。写文章时我攀附于讽刺和劝谏,想要获得道理却只在于一点之差。只有桐江的守卫,才常常怜惜那些志向不卑的人。

注释

  • 山风与霜气:山中冷风与霜寒之气。
  • 浩浩:形容气势壮阔,绵延不绝的样子。
  • 杉子:指的是杉树的种子或木材。
  • 为文攀讽谏:写文章时借助讽刺和劝诫的方式。
  • 得道在毫厘:获得道理在于细微之处。
  • 桐江守:指的是守卫桐江的官员或士兵。

典故解析

  • 桐江:桐江是中国的一条河流,常用来象征守护和安稳。
  • 讽谏:古代文人常通过讽刺和劝谏的方式劝说统治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830年,卒于公元912年。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山水、田园题材,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隐居山林期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世事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贯休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内心的孤独感。开头两句通过描写山风和霜气,创造了一个清新而略显寒冷的自然环境,既有视觉之美,又渗透出一种寂寞的氛围。接下来的“永日烧杉子,无人共此时”,将孤独感进一步放大,诗人在长时间的烧木过程中,感受到宁静却又无奈的孤独。

第三句“为文攀讽谏”则透露出诗人对时政的关注和对士人责任的思考,虽然在追求道理的过程中难免遭遇挫折,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唯有桐江守,常怜志不卑”一语,表达了对志向高远之人的深切关怀,折射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思,以及对友人的鼓励。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展现了贯休的哲思与人文情怀。诗中既有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有对孤独的反思,是一首深刻而富有意境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风与霜气:描绘自然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2. 浩浩满松枝:形容松树上霜气的覆盖,进一步增强了寒冷的感觉。
  3. 永日烧杉子:诗人长时间独自忙碌,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状态。
  4. 无人共此时:强调孤独,缺少陪伴。
  5. 为文攀讽谏:表达自己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真理的努力。
  6. 得道在毫厘:强调追求真理的细微之处,寓意深远。
  7. 唯有桐江守:提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暗含对理想的追求。
  8. 常怜志不卑:强调对高尚志向的欣赏,传达出积极向上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山风与霜气”,形成一种和谐的对称美。
  • 比喻:如“得道在毫厘”,用细微之处来比喻真理的获得。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突出诗人的主观感受。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孤独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坚守,反映了他在追求道理与理想过程中的思考与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风: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冷静。
  • 霜气:代表孤独与清冷的情感。
  • 杉子:象征生活中的艰难与坚持。
  • 桐江:象征理想与信念的守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自然环境主要是哪个季节的特点?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桐江守”主要代表什么?

    • A. 忍耐的人
    • B. 志向高远的人
    • C. 决策者
    • D. 朋友
  3. 诗人在写作中追求的是什么?

    • A. 名利
    • B. 真理
    • C. 人际关系
    • D. 财富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贯休的《寄冯使君》和李白的《月下独酌》都表现了孤独感,但贯休更侧重于对理想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多展现了对友情的渴望。两者在孤独中都透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