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二夜漏下数刻小饮径醉坐小合睡傍无》

时间: 2025-01-17 09:34:05

室中文殊已去,户外子舆不来。

蒙补陀衲足矣,扶灵寿杖彼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室中文殊已去,户外子舆不来。蒙补陀衲足矣,扶灵寿杖彼哉。

白话文翻译:

室内的文殊菩萨已经离去,户外的子舆(指佛教徒)又没有来。只要有蒙补陀衲(即法衣)就足够了,扶着灵寿的拐杖,坐在这里又何妨呢?

注释:

  • 文殊:指文殊菩萨,佛教中智慧的象征,常被信徒崇拜。
  • 子舆:这里指佛教徒,尤其是修行者。
  • 蒙补陀衲:指佛教僧人的法衣,象征着修行者的身份与信仰。
  • 灵寿杖:象征长寿、修行和智慧的拐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友直,号惭愧山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工于诗词,尤其以豪放著称,作品中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腊月,正值寒冬,诗人独自一人在室内,内心的孤独与对信仰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修行的矛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诗人对佛教信仰的坚守与内心的孤独感。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孤寂的场景,文殊菩萨的离去象征着智慧与引导的缺失,而户外佛教徒的缺席则暗示了信仰的孤独与乏力。后两句则转向内心的自我安慰,尽管外界的孤独感令人失落,但只要拥有法衣与灵寿杖,便能在信仰中找到寄托与安慰。这种心态的转变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豁达与从容,尽管身处孤独,但仍能在信仰中找到力量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室中文殊已去:表达了内心的失落与孤独,文殊菩萨的离去象征着智慧的缺失。
  • 户外子舆不来:进一步强化了孤独感,外界的信徒未出现,让人感到更加孤单。
  • 蒙补陀衲足矣:尽管孤独,但诗人依然认为信仰的象征(法衣)是足够的,表现出对信仰的坚定。
  • 扶灵寿杖彼哉:意指依靠信仰的支持,诗人最终在孤独中找到了一种超然的安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文殊”和“子舆”形成对比,强调孤独感。
  • 象征:法衣、灵寿杖象征信仰与智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孤独的场景描绘与信仰的坚守,表达了诗人在社会动荡中对内心宁静和信仰归属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文殊菩萨:象征智慧和启迪。
  • 法衣:象征修行者的身份与信仰。
  • 灵寿杖:象征生命的延续与智慧的支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文殊菩萨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权力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子舆”指的是? A. 文人
    B. 佛教徒
    C. 商人
    答案:B

  3. 诗人在面对孤独时采取了什么态度? A. 悲伤
    B. 坦然
    C. 愤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探讨孤独与思乡之情。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表现孤独与对往事的追忆。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孤独与李白的豪放,前者反映了对信仰的依赖,后者则展现了对自由的向往,两者在表达的情感上有着不同的侧重。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