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绝句》

时间: 2025-01-04 08:26:14

拂晓官来簿录时,未曾吹彻玉参差。

旁人不忍听鹦鹉,犹向金笼唤太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山绝句
作者: 高翥 〔宋代〕

拂晓官来簿录时,
未曾吹彻玉参差。
旁人不忍听鹦鹉,
犹向金笼唤太师。

白话文翻译:

清晨时分,官吏来记录在册,
还未将清脆的笛声吹得透彻。
旁边的人不忍心听那鹦鹉鸣叫,
只是在金笼里呼唤太师。

注释:

字词注释:

  1. 拂晓: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2. 官:指官吏。
  3. 簿录:记录在册,登记。
  4. 吹彻:吹得透彻。
  5. 玉参差:形容声音清脆,像玉器碰撞时的声音(此处可理解为笛声)。
  6. 旁人:周围的人。
  7. 不忍:不忍心。
  8. 鹦鹉:鸟的一种,能模仿人说话。
  9. 金笼:用金属制成的鸟笼。

典故解析:

  • “太师”可能指代古代官职,象征权威和威望。此处用金笼中的鹦鹉来反映一种受限制的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翥,宋代诗人,字茂才,号镜湖,出生于苏州。他以豪放洒脱的个性和清新的诗风著称,常以山水为题材,诗作多具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吴山绝句》创作于高翥游览吴山时,诗中描绘了清晨的官吏和周围环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吴山绝句》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清晨的场景,展现了官吏的忙碌和周围人对环境的敏感。诗中通过拂晓的清新意象,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哀伤的氛围。首句“拂晓官来簿录时”,将时间设定在清晨,给人一种清新开始的感觉;而“未曾吹彻玉参差”则暗示了环境的未尽之美,仿佛清晨的笛声尚未完全响起,留有余韵。

后两句则描绘了旁人的情感反应,尤其是对鹦鹉鸣叫的敏感。“旁人不忍听鹦鹉”,体现了人们对环境音响的细腻感受,似乎在反思世界的喧嚣与束缚。最后一句“犹向金笼唤太师”更是揭示了对自由的渴望,鹦鹉被困于金笼却仍呼唤着象征权威的太师,隐喻着人们对权力和自由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在音韵和意境上都达到了和谐,展现了高翥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自由的向往,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拂晓官来簿录时:清晨,官吏到来进行登记,表现出一种忙碌的景象。
  2. 未曾吹彻玉参差:笛声尚未吹得透彻,暗示着一种未完成的状态。
  3. 旁人不忍听鹦鹉:周围的人对鹦鹉的叫声感到不忍心,表现出对环境的敏感。
  4. 犹向金笼唤太师:鹦鹉被困于金笼,依然呼唤太师,象征着对权威的期待和对自由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笛声比作“玉参差”,形容其清脆动听。
  • 拟人:鹦鹉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清晨的场景与周围人对声音的反应,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无奈与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拂晓:象征新生与希望。
  2. 金笼:象征束缚与权力。
  3. 鹦鹉:象征被限制的自由与对外界的呼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拂晓官来簿录时”指的是什么时间? A. 中午
    B. 清晨
    C. 傍晚
    D. 深夜

  2. 旁人为什么“不忍听鹦鹉”? A. 鹦鹉的声音不好听
    B. 鹦鹉被困于金笼,令人心疼
    C. 旁人喜欢安静
    D. 鹦鹉没有叫声

  3. “金笼”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束缚与权力
    C. 自然
    D. 富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将高翥的《吴山绝句》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但高翥更关注社会环境与人们情感的交织,而王维则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高翥生平与作品研究》
  • 《古诗词入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