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陈复斋》

时间: 2025-01-01 15:51:49

忧世心劳鬓易斑,笑颦还与世相关。

秋霜烈日君臣际,和气春风母子閒。

学道期传千载统,献言先办一生閒。

堂堂仰止人何在,独有名如不动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陈复斋
作者: 高翥 〔宋代〕

忧世心劳鬓易斑,
笑颦还与世相关。
秋霜烈日君臣际,
和气春风母子閒。
学道期传千载统,
献言先办一生閒。
堂堂仰止人何在,
独有名如不动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忧虑国家事务,心力交瘁,鬓发已渐染白;
即便微笑皱眉,也总是与世事息息相关。
在秋霜与烈日中,君臣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而在和煦的春风中,母子之间的关系却是悠闲自得。
我希望能将学道之理传承千载,
但首先要做到的是让自己一生过得闲适。
堂堂正正的高人,究竟在哪里呢?
唯有他的名声,如同巍峨不动的高山。

注释

  • 忧世:忧虑国事,心中烦恼。
  • 心劳鬓易斑:心中劳苦,鬓发易白,形容因忧虑而衰老。
  • 笑颦:笑中带愁,意指虽有欢乐,但仍与世事相关。
  • 秋霜烈日:秋季的霜与夏季的烈日,暗喻时间的严酷。
  • 和气春风:春天的温暖气息,指母子之间的和睦关系。
  • 学道期传:希望将道理传承下去。
  • 献言先办:提出建议之前,首先要过好自己的生活。
  • 堂堂仰止人何在:正直高尚的人到底在哪里?
  • 不动山:形容其声望如山般稳定,永不改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翥,字孟奇,号复斋,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抒情见长,作品反映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挽陈复斋》创作于高翥对友人的追悼之际,表达了对友人陈复斋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忧世心劳”与“和气春风”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诗中用“秋霜烈日”与“和气春风”分别象征了严酷的现实与和谐美好的理想,体现出作者在世事纷扰中的矛盾心态。开头两句便直入主题,表达了诗人因忧国之情而感到的心力交瘁,鬓发渐白的无奈与沧桑。接下来的“君臣际”和“母子闲”进一步突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温暖,显示出诗人对人情冷暖的敏感和思考。

诗的后四句则转向对学道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传承思想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个人生活的追求。结尾处提到的“堂堂仰止人何在”,不仅是在追问高尚之人的去向,也隐含了对自己理想与信念的追问。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又有对社会的深刻反思,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忧世心劳鬓易斑:忧虑世事,心力交瘁,鬓发渐白,表现出诗人的辛劳与无奈。
  2. 笑颦还与世相关:即使微笑中带有忧愁,也与社会息息相关,表现出对社会的关心与牵挂。
  3. 秋霜烈日君臣际:秋霜与烈日象征严酷的世事,强调君臣关系的复杂。
  4. 和气春风母子闲:春风象征和谐,表现出母子之间的温暖关系。
  5. 学道期传千载统:希望传承道理,强调思想的延续性。
  6. 献言先办一生闲:先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再提出建议,体现出对个人生活的珍视。
  7. 堂堂仰止人何在:寻求高尚之人的踪迹,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
  8. 独有名如不动山:只有他的名声如山般巍峨不动,表达出对友人陈复斋的敬仰之情。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秋霜烈日”和“和气春风”的对比,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和温暖。
  • 比喻:将名声比作不动的山,形象地突出其坚定与持久。
  • 排比:句式的整齐划一,使得诗歌更具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世事的忧虑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与对个人生活的反思。通过对友人的追悼,诗人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也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忧世:象征着对社会的关心与责任感。
  • 秋霜: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严酷。
  • 烈日:象征着社会的压力与困扰。
  • 春风:象征着温暖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 高山:象征着坚定与不动的理想与信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秋霜”和“烈日”象征了什么?
    A. 温暖的家庭
    B. 严酷的现实
    C. 友谊的真诚

  2. “堂堂仰止人何在”中的“堂堂”指的是什么?
    A. 平凡的人
    B. 高尚的人
    C. 生活的人

  3. 诗人希望学道能传承多少年?
    A. 一年
    B. 千载
    C. 百年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高翥的《挽陈复斋》与杜甫的《登高》,两首诗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社会的忧虑,但高翥更侧重于个体的情感与哲理,而杜甫则更为宏观,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人间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