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紫阳寒食)
作者: 陈与义 〔宋代〕
寒食今年,紫阳山下蛮江左。
竹篱烟锁。何处求新火。
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
愁无那。短歌谁和。
风动梨花朵。
白话文翻译:
今年的寒食节,在紫阳山下的蛮江左岸,
竹篱笆被烟雾笼罩,哪里能找到新的火种?
我听不懂乡音,只怕被人嫌弃。
愁苦无人可以倾诉,短歌又能和谁一起唱呢?
微风吹动着梨花的花瓣。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食:传统节日,禁止生火,祭祖扫墓的日子。
- 紫阳山:地名,作者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山。
- 蛮江:指的是一条江河,可能是南方的某条江。
- 竹篱:用竹子编成的围篱,具有乡村气息。
- 新火:指在寒食节期间,因不能生火而需要寻找新的火种。
- 乡音:指家乡的语言或口音。
- 短歌:指简短的歌曲。
典故解析:
-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之推,禁止生火以示哀悼,后演变为扫墓的日子。
- 梨花:常常象征着春天和温柔的情感,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字敬之,号白石,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和诗,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及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寒食节,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及节日氛围,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生孤独感的表达。
诗歌鉴赏:
《点绛唇(紫阳寒食)》是陈与义在寒食节期间写的一首词,作品中融入了浓厚的乡愁和节日的氛围。诗的开头以寒食节为背景,体现了节日的特征和人们的情感纠葛。诗人身处紫阳山下,周围的环境被烟雾笼罩,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忧伤的氛围。诗中“何处求新火”不仅字面上表达了节日的禁火规定,也暗喻了诗人内心渴望与温暖的情感。
紧接着,诗人表达了对乡音的无奈与对他人冷漠的恐惧,这种情感的流露让整个作品显得更加深刻。最后两句“愁无那,短歌谁和”,更是将孤独与愁苦推向高潮,诗人似乎在呼唤知音,然而却又感到无处倾诉,情感深邃而复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食今年:指的是今年的寒食节,设定时间与节日背景。
- 紫阳山下蛮江左:描绘了诗人所处的具体地点,增添了空间感。
- 竹篱烟锁:竹篱笆被烟雾笼罩,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景象。
- 何处求新火:困惑与无奈,诗人寻求温暖的渴望。
- 不解乡音:表达对家乡的陌生感与失落。
- 只怕人嫌我:自卑与对他人冷漠的恐惧。
- 愁无那:愁苦无处倾诉,孤独感显现。
- 短歌谁和:短歌无人共鸣,孤独的呼唤。
- 风动梨花朵: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象征着春天的温柔与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新火”与温暖的希望相联系。
- 拟人:风动梨花,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其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共鸣。
- 对仗:如“愁无那,短歌谁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寒食节的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他人冷漠的恐惧,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愁苦。情感深沉,寓意丰富,突显了人们在节日中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食:象征着节日与传统。
- 竹篱:代表乡村的宁静与自然。
- 新火:象征着希望与温暖。
- 乡音:代表着归属感与思乡情。
- 梨花:象征着春天与柔美,暗含着脆弱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寒食今年”指的是什么节日?
- A. 中秋节
- B. 冬至
- C. 寒食节
- D. 清明节
-
诗中提到的“竹篱”主要象征什么?
- A. 乡村生活
- B. 城市喧嚣
- C. 战争与冲突
- D. 自然灾害
-
诗人对“乡音”的感受是?
- A. 渴望听到
- B. 无法理解
- C. 非常熟悉
- D. 充满怀念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加细腻而柔情。
- 杜甫《春望》:在表达愁苦的同时,加入了对国家的忧虑,情感层次更为复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