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和李峙青感世八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7:55: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庚申和李峙青感世八首》其二
作者: 陈虔安 〔清代〕
回首清廷系我思,
主愚臣暗不胜悲。
摧残帝业归华族,
堕落人才赋黍离。
乐国翻无干净土,
吟坛犹演太平诗。
茫茫大地英雄少,
笳鼓声中树义旗。
白话文翻译:
回首往昔清朝的统治让我思绪万千,
统治者愚蠢,臣子暗自悲哀无法自已。
清朝的伟业被摧毁,沦落给了华夏的后代,
人才的堕落使得诗歌如同稀疏的黍子。
国家里再无干净的土地,
吟唱的诗坛仍在演绎太平的歌谣。
茫茫大地上英雄寥寥无几,
在笳鼓声中树立起义的旗帜。
注释:
- 清廷:指清朝的统治机构。
- 主愚臣暗:指统治者愚昧,臣子内心悲痛不已。
- 摧残帝业:摧毁了帝国的事业。
- 华族:指中华民族。
- 赋黍离:指诗歌的内容像黍子一样稀少,含有悲凉的情感。
- 乐国:指国家的安乐与繁荣。
- 吟坛:指诗歌界或诗坛。
- 笳鼓声:指乐器的声响,象征着战斗或动乱。
- 树义旗:树立正义的旗帜,象征起义或反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虔安(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字子安,号梅山。其诗风沉郁,常关注时事,表现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末期,正值国家动荡,内忧外患并存。诗人通过回望清朝的统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才堕落的悲哀,反映出社会的不安与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回顾清朝的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忧虑。诗的开头以“回首清廷系我思”引入,表明了诗人对清朝统治的批判。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愚昧的统治者和暗自悲伤的臣子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政治上的腐败和无能。诗中提到“摧残帝业归华族”,象征着历史的沉重,强调了清朝的衰落对民族的影响。
“乐国翻无干净土”表现了国家的污浊和动乱,使人感到无处可归的绝望。而“吟坛犹演太平诗”则揭示了诗坛的伪善,面对真实的社会危机,仍然在吟唱安乐的歌谣。最后两句“茫茫大地英雄少,笳鼓声中树义旗”充满了英雄主义的呼唤,暗示在动乱中仍需有人站出来捍卫正义。
整首诗情感深邃,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使人感受到一种悲壮的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回首清廷系我思:通过回忆清朝的统治,激起作者的思绪。
- 主愚臣暗不胜悲:统治者的愚昧使得忠臣感到悲哀无奈。
- 摧残帝业归华族:清朝的伟业被破坏,民族遭受了重创。
- 堕落人才赋黍离:人才的堕落使得优秀的诗歌稀少,表达出对文化的失落感。
- 乐国翻无干净土:国家再无一片净土,泛滥的腐败与混乱。
- 吟坛犹演太平诗:诗坛仍在唱着太平的谣曲,显得格外讽刺。
- 茫茫大地英雄少:在广袤的土地上,真正的英雄已所剩无几。
- 笳鼓声中树义旗:在动乱的笳鼓声中,呼唤正义的旗帜。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乐国翻无干净土,吟坛犹演太平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通过“赋黍离”比喻诗歌的稀少,暗示文化的衰退。
- 排比:诗句中多次使用排比手法,强调情感的积累与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清朝历史的回顾,展现了对国家衰落的深切忧虑,表现出诗人对正义和英雄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失落。
意象分析:
- 清廷:象征着腐败的统治。
- 愚主:代表着无能的统治者。
- 人才堕落:象征着文化的衰退。
- 乐国:暗指社会的安乐已不复存在。
- 英雄:象征着正义和反抗的力量。
- 笳鼓声:象征着战争与混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主愚臣暗”指的是谁? A. 有智慧的君主
B. 愚昧的统治者
C. 忍辱负重的臣子
D. 文化名人 -
“乐国翻无干净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国家现状的失望
C. 对清朝的怀念
D. 对诗歌的热爱 -
诗中提到的“英雄少”指的是: A. 战争中的英雄
B. 反抗暴政的人
C. 文化上的杰出人物
D. 统治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反映了国家动乱与个人悲哀的情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现实感。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虽主题不同,但都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历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