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麈髦副白玉,挥弄柔毵毵。
不独效击拂,与君为指南。
诸生临广坐,辩口剧春蚕。
此物为解纷,吾常见不谈。
白话文翻译:
这支精致的扇子,像白玉般光滑,轻轻挥舞着,柔软的扇面浮动不定。
它不仅仅是用来扇风的,更是我与你之间的交流工具。
众多学子聚集在宽阔的地方,争辩得如春蚕吐丝般热烈。
这扇子可以帮助我化解纷争,而我却常常选择沉默不言。
注释:
- 麈髦:指的是用麈毛制作的扇子,象征轻巧和高雅。
- 副白玉:形容扇子的光滑和洁白,与白玉相似。
- 毵毵:形容扇面的柔软和飘逸。
- 效击拂:指挥动扇子扇风。
- 诸生:指众多的学生。
- 辩口剧春蚕:形容辩论声如春蚕吐丝般热烈而频繁。
- 解纷:解开纷争、化解争执。
- 吾常见不谈:我常见而不愿多言,表现出一种沉默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而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与友人聚会之时,正值夏季,扇子成为了乘凉的工具。同时,诗人反映了当时学术讨论的氛围,表现出对辩论的观察和思考。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和李文伯暑时五首之麈尾》通过描绘一把扇子,巧妙地融入了夏季的炎热和学术讨论的景象。诗的开头用“麈髦副白玉”描绘扇子的精致,给人一种清凉的感受,似乎在炎热的夏季中带来一丝凉意。接着“挥弄柔毵毵”的描写,不仅体现了扇子的轻盈,还渗透出一种优雅的气质。
在与友人的交流中,诗人提到“不独效击拂”,这不仅是对扇子功能的描述,更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隐喻。扇子在这里成为了沟通的象征,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随后的“诸生临广坐,辩口剧春蚕”则描绘了学子们热烈讨论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求知的渴望与辩论的激烈。诗人在此表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同时也隐含了对纷争的反思。
最后一句“此物为解纷,吾常见不谈”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他明白扇子可以化解纷争,然而他却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不仅是对外界纷争的无奈,也是对内心思考的选择,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对世事的独特看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麈髦副白玉:描绘扇子的材质和外观,营造出一种清丽的意象。
- 挥弄柔毵毵:通过动词“挥弄”,展现了扇子的使用场景,柔软的扇面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 不独效击拂:强调扇子的多重功能,既是扇风的工具,也是情感交流的载体。
- 与君为指南:暗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寄托,扇子成为了彼此之间沟通的桥梁。
- 诸生临广坐:描绘了一个热闹的学术讨论场景,彰显了求知的氛围。
- 辩口剧春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辩论的热烈,春蚕吐丝代表着不断的思考与争辩。
- 此物为解纷:扇子的功能在此升华,成为化解矛盾的象征。
- 吾常见不谈:诗人选择沉默,反映出对纷争的无奈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扇子比作解纷的工具,体现其深层含义。
- 拟人:通过“辩口剧春蚕”赋予学子的辩论以生动的形象。
- 对仗:如“挥弄柔毵毵”与“诸生临广坐”,展现出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夏日炎热的感慨,以及对学术讨论和人际关系的深刻观察。诗人通过扇子这一意象,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情感,同时也表现了对纷争的思考与沉默的选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麈髦:象征轻巧与优雅,代表了夏季的清凉。
- 扇子:作为交流的工具,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情感。
- 春蚕:象征勤奋与求知的精神,体现出学术讨论的热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麈髦”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扇子
- C. 一种乐器
-
“诸生临广坐”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学生们在讨论
- B. 学生们在休息
- C. 学生们在打斗
-
诗人选择沉默的原因是?
- A. 不想参与争论
- B. 感到无奈
- C. 不知道该说什么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杜甫的《春望》:反映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苏轼:两位诗人的风格各异,黄庭坚更多的是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苏轼则常常通过豪放的气势表达思想。两者在对自然和人情的观察上都颇具深度,但手法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提供对宋代诗人的综合评价与作品分析。
- 《黄庭坚研究》:深入探讨黄庭坚的生平与创作风格的专著。
- 《古诗词鉴赏》:对中国古代诗词进行系统解读与分析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