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上叔父夷仲三首》
时间: 2025-01-19 17:43: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艰难闻道有归音,部曲霜行璧月沉。
王春正月调玉烛,使星万里朝天心。
颇令山海藏国用,乃见县官恤民深。
经心陇蜀封疆守,必有人材备访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叔父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尽管艰难地听说有归来的音信,但看到部队在寒霜中行军,明月也似乎沉寂了。王春正月调动了玉烛,万里之外的星辰都朝着天心而去。山海之间的国用十分丰足,县官对百姓的关怀也显得深厚。诗人关心陇蜀边疆的守卫,坚信一定有人才在等待被发掘。
注释:
- 艰难:艰苦而困难。
- 闻道:听到消息。
- 归音:归来的音信。
- 部曲:指军队。
- 霜行:在霜冻中行进。
- 璧月沉:明亮的月亮似乎沉沉地低下。
- 王春:指的是春天的王者,即春天的开始。
- 调玉烛:调动明亮的烛光,暗指新的开始。
- 使星万里:指星星在天际的移动。
- 藏国用:国家的资源和用途。
- 恤民深:对百姓的关怀深厚。
- 经心:用心经营。
- 陇蜀:指的是陇山和蜀地,古地名。
- 封疆守:守卫边疆。
- 人材备访寻:优秀的人才必然会被发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以诗词和书法成就闻名,尤其在词中常表现出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观察。黄庭坚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注重意境的营造。
创作背景:
此诗是黄庭坚寄给叔父的,他在诗中抒发了对家人关心的情感以及对国家局势的关注。诗作产生于宋代,正值国家政治和社会变革之际,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表达对家国的思考和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约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开篇“艰难闻道有归音”便传递出一种对归来的期待与惆怅,仿佛在暗示个人与国家命运的交织。在艰难的环境中,诗人听闻归来的消息,这种对亲人的思念与对国家的忧虑交织在一起。
接下来的描写“部曲霜行璧月沉”,展现了战争的寒冷与孤寂,月亮的沉沉似乎也在反映出诗人的心情。王春正月调玉烛的意象则带有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仿佛在预示着新的气象即将到来。
“颇令山海藏国用”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国家资源的关注,强调了山海之间的丰饶与潜力。“乃见县官恤民深”,则表现了对地方官员关怀百姓的赞许,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与责任感。
最后两句“经心陇蜀封疆守,必有人材备访寻”则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期待与对国家安全的关注,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信心。
整首诗在情感上是复杂的,既有对亲人的挂念,也有对国家前途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胸怀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艰难闻道有归音:表达了诗人艰难地听到归来的消息,暗示思念之情。
- 部曲霜行璧月沉:描绘了军队在寒霜中行军的艰辛,月亮的沉寂反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王春正月调玉烛:指春天的开始,象征新的希望和开始。
- 使星万里朝天心:星星远离,朝向天心,表示一种对未来的期望。
- 颇令山海藏国用:强调国家资源的丰富,暗示国家的潜力。
- 乃见县官恤民深:赞美县官对民众的深切关怀,体现对社会的关注。
- 经心陇蜀封疆守:表达对边疆守卫的重视,显示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注。
- 必有人材备访寻:相信优秀的人才一定会被发现,展现对未来的信心。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霜行”“璧月”“玉烛”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比喻:如“王春正月”比喻新生与希望,象征着新的开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表现出了诗人对社会的关心与责任感,同时展现出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象征寒冷与艰辛,暗示战争的残酷。
- 璧月:象征光明与希望,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山海:代表国家的广阔与资源的丰富。
- 县官:象征对社会的关怀与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艰难闻道”指的是什么? a) 听到悲伤的消息
b) 听到归来的音信
c) 听到战争的消息 -
“部曲霜行”中的“霜”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温暖
b) 战争的艰辛
c) 秋天的寒意 -
诗人对县官的态度是? a) 批评
b) 赞美
c) 漠不关心
答案:
- b) 听到归来的音信
- b) 战争的艰辛
- b) 赞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寄上叔父夷仲三首》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均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与对国家的关怀,但黄庭坚更注重社会责任感,而王维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在表达方式上却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庭坚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