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时间: 2025-01-09 00:51:05

万嶂嵚嵜天泬㵳,木兰菊节度今朝。

登高即目无遗照,在上惟怀不敢骄。

胜地恰宜风雨度,芳筵兼听管弦调。

近臣那易知有喜,剧待佳音正不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嶂嵚嵜天泬㵳,
木兰菊节度今朝。
登高即目无遗照,
在上惟怀不敢骄。
胜地恰宜风雨度,
芳筵兼听管弦调。
近臣那易知有喜,
剧待佳音正不聊。

白话文翻译

在重重山峦之中,天际显得空阔而遥远,
今天的木兰花和菊花盛开,正值佳节。
登高远望,眼前的景色无所遗漏,
在高处只能怀着谦虚的心情,不敢自满。
美好的地方正好适合风雨的洗礼,
在丰盛的宴席上,听着乐声悠扬。
身边的近臣何以知道我的喜悦,
只盼望佳音,却感到无聊。

注释

  • 万嶂嵚嵜:意为重重山峦,形容山势险峻。
  • 天泬㵳:天际显得空旷深远,表现出自然的浩瀚。
  • 木兰菊节:指的是重阳节,木兰花和菊花在此时盛开。
  • 登高即目无遗照:登高远望,眼前的景象一览无遗。
  • 不敢骄:谦虚的心态,不敢自满。
  • 芳筵:指美好的宴席。
  • 管弦调:形容音乐的美妙。
  • 近臣:指身边的臣子。
  • 佳音:好消息。
  • 不聊:无聊,表示期待已久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即清朝的乾隆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统治时期(1736-1795年)是清朝的盛世。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创作了大量的诗词,风格多样,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九日》诗作于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象征着长寿和团圆。诗人在这个节日登高远望,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九日》是一首表现重阳节登高观景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思。开篇以“万嶂嚚嵜”的描写,呈现出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诗人在高处俯瞰,心中充满了对景色的赞美,但同时又感到一种谦卑的意识,强调了不敢骄傲的心态。这种情感的交织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反映出他作为帝王的内心世界。

诗中的“胜地恰宜风雨度”,道出了自然环境对人的磨砺和影响,既有对美好环境的赞美,也有对人生起伏的思考。接下来的“芳筵兼听管弦调”,则是对节日氛围的描绘,音乐和宴席的结合,展示了人们在美好时光中享受生活的情感。最后两句“近臣那易知有喜,剧待佳音正不聊”则表达了诗人对周围人的期盼与孤独,虽然身边有许多人,但真正理解自己内心情感的人却不多,反映出一种深刻的孤独感。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清代文人特有的气质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嶂嚚嵜天泬㵳:重重山峦险峻,天空显得辽阔。
  2. 木兰菊节度今朝:今天是木兰花与菊花盛开的节日。
  3. 登高即目无遗照:登高远望,眼前的景色尽收眼底。
  4. 在上惟怀不敢骄:在高处只能怀有谦逊,不敢自满。
  5. 胜地恰宜风雨度:美好的地方适合经历风雨的洗礼。
  6. 芳筵兼听管弦调:在宴席上,听着美妙的音乐。
  7. 近臣那易知有喜:身边的臣子难以知道我的喜悦。
  8. 剧待佳音正不聊:只盼望好消息,却感到无聊。

修辞手法

  • 对仗:例如“万嶂嚚嵜”与“天泬㵳”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山峦、花节、音乐等意象交替,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重阳节景象。
  • 比喻:将自然与人生相结合,表达出深刻的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节日的珍视,及其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人性的反思,体现了清代文人特有的气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嶂:象征自然的伟大与雄壮,显示出诗人的博大胸襟。
  • 木兰菊:象征重阳节的传统,寄托了对长寿和团圆的美好祝愿。
  • 芳筵:象征着生活的欢愉与美好,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2. 诗人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 A. 自满
    • B. 谦虚
    • C. 孤独
    • D. 快乐
  3. “芳筵兼听管弦调”意指:

    • A. 听到音乐
    • B. 宴席的热闹
    • C. 自然的美丽
    • D. 对生活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A,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表达了对重阳节的思考,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
  •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写了登高的景象,但情感更加沉重,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

参考资料

  • 朱自华《清代诗词选》
  • 李白《诗词大观》
  • 王国维《人间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