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湖边》
时间: 2025-01-17 10:31: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向湖边
芳草洲前,波皴细縠,冷浸贺家遗宅。
一曲清流,是狂奴曾乞。
任当年鼓震渔阳,铃霖蜀道,不改湖光澄碧。
水底眠来,缅高风未息。
我亦生平,雅抱烟霞癖。
又千条柳线,漾三分春色。
鸭绿粼粼,更新添几尺。
荡兰桡,欲与浮鸥敌。
恰船似天上坐,来将汰击。
渺渺予怀,喜青山犹昔。
白话文翻译
在芳草洲前,湖水波光粼粼,凉意浸润着贺家的旧宅。我听到一曲清流,仿佛是狂奴曾经乞求的音律。无论是当年渔阳的鼓声,还是蜀道的铃声,都无法改变湖水的澄碧。水底安静沉睡,依稀可感到高风尚未停息。我一生以来,也有对烟霞的雅趣情怀。如今千条柳影荡漾,映衬出三分春色。湖水如鸭子般波光粼粼,更新又增添了几尺的宽度。船在水中摇荡,我想与浮鸥争斗。恰似坐在天上,船轻轻划过水面。遥远的思绪中,依然喜爱那青山如昔。
注释
字词注释:
- 波皴:水波细微的涟漪。
- 冷浸:凉意浸润。
- 狂奴:指的是历史上的人物,可能是对某个诗人的称呼。
- 渔阳:指的是古地名,可能与渔业有关。
- 铃霖:细雨、滴水声。
- 缅:可作“追忆”。
- 雅抱:高雅的情趣或爱好。
- 鸭绿:鸭子游动时水面泛起的波纹。
- 兰桡:指的是轻巧的船桨。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狂奴”,可能指的是古代某位诗人或文学家,用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 “渔阳鼓震”可能是指古代渔民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对古老时光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兆芝,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擅长山水诗,作品富有情感,且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怀与自然景色的描绘。
创作背景: 《向湖边》创作于明代,正是那个时代人们追求山水田园生活的时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往昔的怀念。
诗歌鉴赏
《向湖边》呈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与深情描绘。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如“芳草洲前”、“波皴细縠”,展现了湖边宁静而美丽的景象。诗人在描绘湖水的澄碧和春色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贺家旧宅的缅怀,以及对曾经的生活状态的思索。诗中提到的“狂奴”与“渔阳”,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自我情感的寄托。通过“又千条柳线,漾三分春色”,诗人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象征着希望与再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芳草洲前,波皴细縠:描绘湖边草洲的美丽景色,水波摇曳如细纱。
- 冷浸贺家遗宅:凉意浸润着贺家的旧宅,感受岁月的变迁。
- 一曲清流,是狂奴曾乞:清流的声音如同历史人物的呼唤,充满情感。
- 任当年鼓震渔阳,铃霖蜀道,不改湖光澄碧:尽管历史悠久,湖水依然清澈。
- 水底眠来,缅高风未息:在水底沉睡的思绪,仍然怀念曾经的高风。
- 我亦生平,雅抱烟霞癖:表达自己对高雅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 又千条柳线,漾三分春色:柳树摇曳,春色满园。
- 鸭绿粼粼,更新添几尺:湖面波光闪烁,又增添了几尺的宽度。
- 荡兰桡,欲与浮鸥敌:划动船桨,想与水鸟竞逐。
- 恰船似天上坐,来将汰击:船如同在天上漂浮,轻轻划过水面。
- 渺渺予怀,喜青山犹昔:遥远的思绪中,依然对青山的热爱如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船似天上坐”,生动形象地描绘船的轻盈。
- 拟人:如“水底眠来”,赋予水底以生命的感觉。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追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描绘湖边的美景,诗人对人类与自然、历史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水:象征着生命与宁静。
- 柳线: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青山:象征着永恒与不变的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芳草洲前”描绘的是哪个自然景象? A. 湖边草洲
B. 山顶
C. 沙漠 -
“鸭绿粼粼”描绘的是? A. 鸭子游动的水面
B. 夕阳西下
C. 雪花飘落 -
诗人对历史人物“狂奴”的态度是? A. 忽视
B. 怀念
C. 反感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李白
- 《夜泊牛头》 崔颢
诗词对比: 《向湖边》与李白的《春江花月夜》在意象上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范兆芝更多的是对历史的追忆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李白则强调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范兆芝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向湖边》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