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梦 纪梦》

时间: 2025-01-01 14:14:04

个人悄倚银屏立。

唾花衣袖朦胧碧。

眼波才动已知心,笑向纱幮侧。

隔帘声暗认,低唤枕函亲切。

睡情欲上忽三更,听姊规凄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阳台梦 纪梦
作者: 董元恺 〔清代〕

个人悄倚银屏立。
唾花衣袖朦胧碧。
眼波才动已知心,
笑向纱幮侧。
隔帘声暗认,
低唤枕函亲切。
睡情欲上忽三更,
听姊规凄咽。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悄然倚在阳台的银屏上,
轻轻吐气,花衣袖子映出朦胧的碧色。
眼波一动,心意已然相知,
微笑向着纱幌的另一侧。
隔着帘子,听到暗暗的声音,
轻声呼唤着,枕边的情意亲切。
睡意渐浓,忽然已是三更,
听到姐姐的规劝声凄咽。

注释:

  • 银屏:指的是一种装饰性屏风,通常用来分隔空间。
  • 唾花衣袖:轻轻吐气,衣袖如花般轻盈,形象生动。
  • 眼波:眼神流转,传达情感。
  • 纱幌:轻薄的帷幕,象征着柔和和隐秘。
  • 低唤:轻声呼唤,表现出亲密和温柔。
  • 枕函:指枕边的情感或回忆。
  • 三更:夜深时分,表示时间的静谧和深远。

典故解析:

此诗虽不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其描写的场景和情感都承载着传统文人对爱情和幽静夜晚的向往,反映出清代文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文风著称。他的诗作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展现出一种淡雅的美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代,时代背景下文人对情感的表达多为隐晦而含蓄,反映了社会风气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诗歌鉴赏:

《阳台梦 纪梦》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倚靠在阳台,思念着心中的人。诗的开头“个人悄倚银屏立”,便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幽美的氛围。随着情感的发展,诗人通过“眼波才动已知心”的细腻描写,展示了心灵的默契与共鸣。这种心灵的交流,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温暖与柔情。

诗中“笑向纱幮侧”的意象,似乎在表明一种含蓄的情感表现,轻轻的笑容透过纱帘传达着深切的思念。隔着帘子的细微声响,带来了更多的情感联想,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渴望。

最后几句“睡情欲上忽三更,听姊规凄咽”,则用浓厚的夜色来衬托情感的深邃,仿佛在深夜的寂静中,思念的情绪愈加浓烈。整首诗用词恰到好处,情感细腻,既有个人的孤独,又有对他人深切的挂念,展现了清代文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与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个人悄倚银屏立:独自一人,倚靠在银色的屏风旁,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2. 唾花衣袖朦胧碧:轻轻吐气,衣袖如花般模糊而美丽,展现出细腻的形象。
  3. 眼波才动已知心:眼神一动,心意已然相知,表现出默契与相知。
  4. 笑向纱幮侧:微笑着望向轻纱的另一侧,传达出温柔的情感。
  5. 隔帘声暗认:隔着帘子,听到微弱的声音,暗含情感的交流。
  6. 低唤枕函亲切:轻声呼唤,表达枕边情感的亲密。
  7. 睡情欲上忽三更:睡意渐浓,已是夜深时分,反映出情感的沉淀。
  8. 听姊规凄咽:听到姐姐的规劝声,融入了对家庭的思念与情感的复杂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衣袖比作花,展现出轻盈美丽。
  • 拟人:通过“眼波才动”赋予眼神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思念与孤独,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个人在夜深时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台:象征着私密与孤独的空间。
  • 银屏:代表着隔离与保护,暗示内心的情感。
  • 纱幌:轻薄的帷幕象征着柔和与隐秘。
  • 夜深:暗示情感的浓厚和孤独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个人悄倚银屏立”的意思是? A. 热闹的聚会
    B. 孤独的思考
    C. 欢快的舞蹈
    D. 嬉戏的玩耍

  2. 诗中提到的“纱幌”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隐秘与柔和
    C. 刺激与紧张
    D. 公开与张扬

  3. “听姊规凄咽”中的“姊”指的是? A. 朋友
    B. 姐姐
    C. 妹妹
    D. 爱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如梦令》——李清照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阳台梦》均描写了女性对爱情的思念,但李清照的词更为直接与浓烈,而董元恺的诗则更显含蓄与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基础知识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