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柳 咏隋堤新柳》

时间: 2025-01-17 10:48:55

纹瀫微流。

正万缕初柔。

垂绮苑,映妆楼。

此日藏乌多少,他时系马迟留。

渐渐绿深黄浅,一带烟浮。

花花絮絮雷塘路,风风雨雨到邗沟。

初学舞,惯含愁。

远恨能传玉笛,轻寒乍到红篝。

最是长条牵愁,人在兰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亭柳
咏隋堤新柳
作者:邹祗谟 〔清代〕
纹瀫微流。正万缕初柔。垂绮苑,映妆楼。此日藏乌多少,他时系马迟留。渐渐绿深黄浅,一带烟浮。花花絮絮雷塘路,风风雨雨到邗沟。初学舞,惯含愁。远恨能传玉笛,轻寒乍到红篝。最是长条牵愁,人在兰舟。

白话文翻译

微微的水流,正如万缕初生的柳丝柔软。柳条垂下,映照着华丽的园子与妆楼。今天有多少乌鸦藏在柳下,以后又有多少人会在这里系马停留。渐渐地,绿意深厚,黄花浅淡,烟雾缥缈。花瓣纷飞,飘落在雷塘路上,风雨交加,直至邗沟。初学舞蹈,心中难免愁绪。远方的思念能通过玉笛传递,轻柔的寒意刚到,红篝火似乎也在颤动。最令人牵挂的,还是那柳条,人在兰舟之中。

注释

  • 纹瀫:指细微的水流。
  • 万缕初柔:形容柳条初生时细柔的状态。
  • 垂绮苑:柳条垂下,映衬着华丽的园子。
  • 藏乌:藏匿的乌鸦,象征着阴沉的天气或心情。
  • 系马迟留:指在此处停留的马匹,暗示人们对这里的留恋。
  • 雷塘路、邗沟:地名,可能指的是风景名胜。
  • 初学舞:指初次学习舞蹈,带有些许羞涩和愁苦。
  • 远恨:远方的思念和怨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邹祗谟,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而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迁之际,诗人通过描写新柳,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往事的怀念。柳树在古代常被视为离愁别绪的象征,诗中通过柳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山亭柳》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情感的诗作,通过对新柳的描写,诗人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律动。诗的开篇以“纹瀫微流”引入,水流的细腻与柳条的柔软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宁静的自然场景。接着,诗人以“垂绮苑,映妆楼”描绘出美丽的园林景致,构建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面。

在描写中,诗人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深入探讨了人们内心的情感波动。比如“此日藏乌多少”,暗示了阴郁和不确定的情绪;“渐渐绿深黄浅”则表现了春意盎然的变化。最后,诗人通过“人在兰舟”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结合,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无奈。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象丰富,情感细腻。通过对柳树的细致描绘,诗人不仅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更体现了内心的愁绪与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纹瀫微流:描绘细腻的水流,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正万缕初柔:柳条轻柔,暗示春天的到来。
    • 垂绮苑,映妆楼:描绘美丽的园林与楼阁,展现春日的生机。
    • 此日藏乌多少:引发对未来的思考,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渐渐绿深黄浅:描绘春天色彩的变化,象征生命的轮回。
    • 花花絮絮雷塘路:展现春天的繁华与生机。
    • 初学舞,惯含愁:表达内心的愁苦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 远恨能传玉笛:强调思念的情感能够通过音乐传递。
    • 最是长条牵愁:柳条牵动心中愁绪,表现人与自然的共鸣。
  • 修辞手法

    • 比喻:柳条柔软如丝,形象生动。
    • 拟人:柳条似乎在牵引心绪。
    • 对仗:如“花花絮絮,风风雨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柳树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脆弱,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象征离愁与思念,代表着春天与生命的延续。
  • 水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柔韧。
  • 花瓣:代表春天的繁华与短暂。
  • 兰舟:象征人生的旅程与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纹瀫微流”是指什么?

    • A. 大河奔流
    • B. 细微的水流
    • C. 汹涌的海浪
  2. “此日藏乌多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伤感
    • C. 无聊
  3. 诗中描写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山
    • B. 柳
    • C. 花

参考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自然景观,展现人生哲理。
  • 李白《庐山谣》: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通过春天的景象,反映作者的忧愁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白居易《忆江南》:描绘江南春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