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相随万里途,汝岂被名驱。
挂壁疑何用,辞家不可无。
店翁先酒扫,津吏认称呼。
举子无钱刻,惟将纸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途的场景,诗人在长途旅行中,思考着名利的驱动是否真的值得。墙上挂着的东西,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处,而离开家乡是不可避免的。在旅馆中,店主忙着打理,而渡口的官吏也认出了我的身份。作为一个学子,由于没有钱去刻印名片,只能用纸糊一张。
注释
- 相随:相伴、同行。
- 万里途:形容行程遥远。
- 岂:难道。
- 挂壁:墙壁上挂着的东西,可能指名片或招牌。
- 辞家:离开家乡。
- 店翁:旅馆的老板。
- 先酒扫:准备酒水招待客人。
- 津吏:指渡口的官吏或管理者。
- 举子:指读书人或士子。
- 无钱刻:没有钱去刻印。
- 纸糊:用纸糊制的简单名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绍翁,字子美,号湘山,北宋时期的诗人,因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后人喜爱。他的诗歌常常融入个人的思考和社会生活,关注人情世故,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叶绍翁的旅途中,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通过对旅途的描绘,折射出当时社会中士人谋求名利的普遍现象,以及因经济困窘而产生的无奈感。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旅途为背景,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名利驱动的反思和对个人生存状态的感慨。开头的“相随万里途”让人感受到旅途的漫长与孤独,而“汝岂被名驱”则引发对名利的质疑,诗人似乎在思考,名利的追求是否真的值得。
接着,诗人以“挂壁疑何用”来表达对名利象征的怀疑,墙上挂着的东西在此时显得苍白无力,似乎名利的外在表现并不能带来实质的满足。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描绘了旅馆的场景,展现了与当地人交流的细节,给人以亲切感。
最后两句“举子无钱刻,惟将纸糊”则是诗的高潮,直接反映了士人的经济困境与生存压力,纸糊的名片不仅是对现实的无奈,更是一种对理想的妥协。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其简洁而含蓄的表达,令读者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相随万里途:表达了旅途的漫长,暗示着孤独和远离故乡的感受。
- 汝岂被名驱:质疑名利的价值,或许暗示着对名利的反感。
- 挂壁疑何用:对名利象征的怀疑,展现出名利的虚无。
- 辞家不可无:离开家乡是生活的必然,反映了无奈的选择。
- 店翁先酒扫:描绘出旅馆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人情味。
- 津吏认称呼:表明诗人身份的认可,实则体现了士人的尴尬。
- 举子无钱刻:表现了士人经济困扰,突显了生存压力。
- 惟将纸糊:用纸糊代替名片,展现出对现实的妥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辞家不可无”与“挂壁疑何用”,形成了对比。
- 比喻:将“纸糊”比作名片,象征了简陋与无奈。
- 拟人:在“店翁先酒扫”中,赋予人物行动,使情境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旅途为背景,反映了士人对名利的反思与对生活的无奈,展现了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里途:象征着人生旅途的艰辛与漫长。
- 挂壁:象征着名利的虚无与表面的光鲜。
- 纸糊:象征着士人对现实的妥协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叶绍翁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挂壁”指的是什么?
- A) 名片
- B) 壁画
- C) 书法作品
- D) 证书
-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 A) 追求
- B) 怀疑
- C) 漠视
- D) 崇拜
答案
- C) 叶绍翁
- A) 名片
- B) 怀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自华的《天净沙·秋思》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可以将叶绍翁的《咏先牌》与王维的《相思》进行对比,前者关注名利与生存的无奈,而后者则关注爱情与思念,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文选》
- 《诗词曲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