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张孝祥〔宋代〕
风定滩声未已,雨来篷底先知。
岸边杨柳最怜伊。忆得船儿曾系。
湖雾平吞白塔,茅檐自有青旗。
三杯村酒醉如泥。天色寒呵且睡。
白话文翻译:
微风停止,滩头的水声仍未消失,
雨水来临时,船篷下就能感知。
岸边的杨柳最让我怜惜,
想起曾经把船停靠在此处。
湖面上的雾气悄然吞没了白塔,
茅草屋檐下自然飘扬着青色的旗帜。
三杯村里的酒喝得如同泥土一般醉,
天色寒冷,真想就这样睡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滩声:指水流在沙滩上或水边的声音。
- 篷底:船的篷布下面。
- 怜伊:怜爱她,这里的“伊”指代岸边的杨柳。
- 忆得:想起,回忆起。
- 平吞:平静地吞没。
- 青旗:表示村庄的标志或象征,可能是指村子里的信号或装饰。
典故解析:
- 白塔:白塔常常是江湖水乡的标志,象征着安宁和美好。
- 杨柳:在古诗中,杨柳常用来表达离别或思念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伯时,号长风,宋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政府,因其才华出众而受到重用。其诗词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尤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的景色和人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诗人在江南水乡的生活情景。诗人常常在游历中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往事,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西江月》是一首表现诗人情感与自然景色交融的词作。全诗以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为背景,描写了微风、细雨、湖雾、杨柳等元素,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恬淡的生活情景。
开篇“风定滩声未已,雨来篷底先知”,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出自然环境的变化,展现诗人对周围世界的敏感与细腻的情感。接下来的“岸边杨柳最怜伊”则将景与情结合,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往事的怀念。
“湖雾平吞白塔,茅檐自有青旗”两句,运用意象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安静的氛围。此时的湖面雾气弥漫,吞没了白塔,似乎在暗示着对过往的模糊记忆与不舍。
最后三句则通过“醉如泥”表现了诗人的放松与陶醉,营造出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与前面的情境形成鲜明对比。而“天色寒呵且睡”的结尾,更是将诗人的惬意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一切烦恼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整首词通过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以及自然与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定滩声未已:微风停止,但滩上的水声依然回响,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雨来篷底先知:雨水来临时,船篷下的感觉就能预知,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 岸边杨柳最怜伊:在岸边的杨柳,最让我怜惜,突出诗人对自然的情感。
- 忆得船儿曾系:回忆起曾经把船停靠在这里的情景,增添了一丝怀旧的情感。
- 湖雾平吞白塔:湖面上的雾气平静地吞没了白塔,构成了一幅朦胧的画面。
- 茅檐自有青旗:茅草屋檐下自有青色的旗帜,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 三杯村酒醉如泥:三杯酒喝下去,醉得像泥一样,表现了诗人陶醉的心情。
- 天色寒呵且睡:天色渐寒,真想就这样睡去,表达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醉如泥”比作泥土,形象地表现了醉酒的状态。
- 拟人:通过“雨来篷底先知”,赋予雨以知觉,让自然元素与人情感相互交织。
- 对仗:如“湖雾平吞白塔,茅檐自有青旗”,形成和谐的音韵结构。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诗人传达出一种宁静、恬淡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柳:象征柔情与思念。
- 白塔:代表安宁与美好。
- 酒:象征放松与享受生活。
- 湖雾:象征朦胧与神秘。
通过这些意象,诗人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折射出个人的情感经历与人生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风定滩声未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境? A. 风平浪静
B. 风声嘈杂
C. 雨声如雷
D. 船只摇晃 -
“忆得船儿曾系”中的“忆得”意思是: A. 忘记
B. 想起
C. 看到
D. 听到 -
“三杯村酒醉如泥”表达的情感是: A. 狂欢
B. 孤独
C. 陶醉
D. 忧伤
答案:
- A. 风平浪静
- B. 想起
- C. 陶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江雪》——柳宗元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西江月》均描写了夜晚的静谧与思念,但《静夜思》更偏向于思乡情感,而《西江月》则融合了自然景色与生活情趣。
- 《江雪》通过寂寥的雪景表现孤独感,而《西江月》则展现了对生活的陶醉和享受,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以上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和研究古诗词的魅力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