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七月望日自南台游福严书留山中》

时间: 2025-01-04 06:15:52

乞我一枝筇,经行又别峰。

水流仙界叶,风落化城钟。

锡去泉无恙,车行石有踪。

却怜磨衲老,曾见两儒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乞我一枝筇,经行又别峰。
水流仙界叶,风落化城钟。
锡去泉无恙,车行石有踪。
却怜磨衲老,曾见两儒宗。

白话文翻译

我请求你给我一根竹杖,走在山间又遇到另一座峰。
水流淌着仙界的树叶,风吹落了化城的钟声。
锡杖已经带走,但泉水依然无恙,车子行驶在石头上留下了痕迹。
我却怜惜那磨砺的老僧,曾经见过两位儒者的宗师。

注释

字词注释

  • :请求、乞求。
  • :竹杖。
  • 经行:走过、经过。
  • 仙界:神仙所在的世界。
  • 化城:传说中的城市,象征着世俗的幻象。
  • :锡杖,指代一种法器。
  • :泉水。
  • :损害、伤害。
  • 磨衲:磨砺、修行的僧人。
  • 儒宗:儒学的宗师或代表。

典故解析

  • 仙界:指的是道教文化中理想的境地。
  • 化城:出自《金刚经》,象征虚幻的世俗世界。
  • 儒宗:指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强调学习与修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生卒年不详),字子凡,号逢春,宋代词人,以词作见长,尤以豪放派著称。他的作品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丙戌年七月,诗人游历南台山,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人文的深邃,表达了他对山水的眷恋和对修行的思考。

诗歌鉴赏

张孝祥的《丙戌七月望日自南台游福严书留山中》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山水诗。诗的开头以请求竹杖的形象,展现了诗人行走于山水之间的洒脱与自在。接下来的句子通过描绘水流与风声,传达了一种超然的仙境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好的自然世界。

“锡去泉无恙,车行石有踪”一句,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尽管锡杖已离去,但泉水依旧清澈无恙,体现了自然的恒久与人事的短暂。最后一联“却怜磨衲老,曾见两儒宗”则表达了诗人对修行者的敬重与同情,隐含着对人生修行的反思。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情感上从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渐转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深邃而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乞我一枝筇:向友人请求一根竹杖,象征着行走于山间的自由。
  2. 经行又别峰:在山间游历时,遇到另一座山峰,表现了行旅的乐趣。
  3. 水流仙界叶:水流过的地方,树叶仿佛来自仙界,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4. 风落化城钟:风吹落了虚幻的城市的钟声,暗示世俗的幻象。
  5. 锡去泉无恙:法器离开后,泉水依旧清澈,没有受到影响。
  6. 车行石有踪:行车经过石头,留下了痕迹,表明人事的痕迹。
  7. 却怜磨衲老:对年长僧人的怜悯,表达对修行者的尊重。
  8. 曾见两儒宗:曾经见过两位儒者,暗示对人文的追求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仙界,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水流和风被描绘得有生命,增添了诗的灵动性。
  • 对仗:如“水流仙界叶”和“风落化城钟”,整齐的对仗增强了形式美感。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以及对修行者的敬意,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杖:象征行走与自由。
  • 水流:象征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清澈。
  • 泉水:象征着宁静与永恒。
  • 石头:象征坚固与时间的痕迹。
  • 磨衲老僧:象征修行与智慧的积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乞我一枝筇”中的“筇”是什么意思?

    • A. 竹杖
    • B. 石头
    • C. 水流
    • D. 叶子
  2. 诗中提到的“化城”象征什么?

    • A. 自然的美
    • B. 世俗的幻象
    • C. 永恒的真理
    • D. 人生的辛苦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张孝祥与王维的山水诗风格相似,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张孝祥的诗更注重人文情怀,王维则更具禅意与静谧。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人张孝祥研究》
  2. 《山水诗的艺术与哲学》
  3. 《古典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