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次外子见寄原韵》
时间: 2025-01-19 21:40: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剪梅 次外子见寄原韵
作者:陆茜 〔清代〕
离恨随秋渺渺深。
风透疏林。
寒透重衾。
金钱夜夜卜归音。
灯也无心。
鹊也无心。
四壁残蛩催短砧。
别样愁侵。
一样哀吟。
如丝幽梦断难寻。
月又将沉。
漏又将沉。
白话文翻译
离愁恨随秋天愈发渺远而深重。
微风轻轻穿过稀疏的树林。
寒气透过厚重的被子。
每晚用金钱卜卦,想知道你何时归来。
灯光也无心,
喜鹊也无心。
四壁的蟋蟀声催促着短促的砧声。
不同的愁苦侵袭而来,
相同的哀伤吟唱。
如丝般的幽梦已难以寻觅。
明月又将沉落,
水漏又将滴落。
注释
字词注释
- 离恨:离别的愁恨。
- 渺渺:形容渺小而深远。
- 寒透重衾:寒气透过厚重的被子,形容天气寒冷。
- 卜归音:用占卜的方式来探知归来的消息。
- 无心:没有情感的牵挂。
- 残蛩:指蟋蟀,秋天听到的声响。
- 短砧:指短促的敲打声,象征时间的流逝。
- 幽梦:指细腻而难以捉摸的梦境。
典故解析
- 月沉:古诗中常以月亮的升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变迁。
- 鹊:在中国文化中,喜鹊常与喜庆、归来的消息相关,诗中提到“鹊也无心”,暗示即使是象征喜庆的事物也无法带来安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茜,清代女诗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代,女性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并不常见。她的作品多表现内心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离别时,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晚秋时节的寂寥,反映了女性在情感表达上的细腻与敏感。
诗歌鉴赏
陆茜的《一剪梅 次外子见寄原韵》是一首充满深情的离愁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对爱的渴望。开篇“离恨随秋渺渺深”,便将我们带入一个与秋天相伴的忧伤氛围。秋季象征着凋零与离别,正是最适合表达愁苦的时节。
诗中,作者通过“风透疏林”、“寒透重衾”等细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寒冷而孤独的氛围。这样的意象不仅传达了物理上的寒冷,更反映了内心的孤独感。接着,作者提到“金钱夜夜卜归音”,用卜卦的方式来探寻归来的消息,这一细节展示了她对爱人的期待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助的情感。
“灯也无心,鹊也无心”一句,生动地刻画了孤独的境况,连日常的物品和象征吉祥的鸟类都失去了情感的寄托。随后的“别样愁侵,一样哀吟”,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复杂性,显示出不同的愁苦与相同的哀伤在心中交织。
结尾的“月又将沉,漏又将沉”,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叹,暗示着在这份离愁中,个人的命运与时间的流逝交错,令人倍感无奈与心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女性在离别中的思念与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离恨随秋渺渺深:离别的愁苦随着秋天愈加渺小却又深重。
- 风透疏林:微风穿透稀疏的树林,描绘出一种清冷的环境。
- 寒透重衾:寒气透过厚重的被褥,体现了夜晚的寒冷与孤独。
- 金钱夜夜卜归音:夜夜用金钱占卜,想知道爱人的归期,流露出期待与焦虑。
- 灯也无心,鹊也无心:无论是灯还是喜鹊,皆失去情感,象征孤独与无助。
- 四壁残蛩催短砧:四周蟋蟀的叫声催促着时间的流逝,暗示夜晚的孤寂。
- 别样愁侵:不同的愁苦不断侵袭。
- 一样哀吟:相同的哀伤在心中吟唱。
- 如丝幽梦断难寻:如丝般的梦境已然断裂,难以再寻。
- 月又将沉,漏又将沉:月亮和时间滴漏,暗示着无尽的思念与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恨”比作秋天的渺小与深重,形象地表现了情感的复杂性。
- 拟人:灯和喜鹊被赋予“无心”的情感,增强了孤独感的表现。
- 对仗:全诗运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韵律感,提升了诗歌的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围绕着离别与思念,表现出深沉的情感和无法言说的孤独。通过秋天的意象,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着离别与凋零。
- 风:传递出一种孤寂的情感。
- 寒:象征内心的冷清与孤独。
- 灯:代表希望却又无力的状态。
- 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哪个?
A. 夏季
B. 秋季
C. 冬季
D. 春季 -
“金钱夜夜卜归音”中,作者用金钱占卜的目的是什么?
A. 预测未来
B. 探询爱人的归期
C. 祈求好运
D. 询问健康状况 -
在这首诗中,灯和鹊被描述为什么状态?
A. 有心
B. 无心
C. 开心
D. 忧伤
答案
- B. 秋季
- B. 探询爱人的归期
- B. 无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钗头凤·世情薄》(陆游)
- 《红楼梦·桃花扇底江南水》(曹雪芹)
诗词对比
陆游的《钗头凤·世情薄》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与思念,但其情感更加激烈,表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陆茜的诗则更显细腻与温柔,关注个人情感的流露与内心的孤独。
参考资料
- 《清代女性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古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