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渺渺水云外,别来音信稀。
因逢过江使,却寄在家衣。
问路更愁远,逢人空说归。
今朝蓟城北,又见塞鸿飞。
白话文翻译
在遥远的水云之外,自从分别后音信稀少。
偶然遇到一个过江的使者,便托他带信回家。
问路时更是愁苦,因为离家太远,
遇到人时也只是空谈归去的事。
今天在蓟城北,又见到北归的鸿雁飞过。
注释
- 渺渺:形容水云的渺远,极其遥远的样子。
- 音信稀:音信稀少,指与家乡的联系变得很少。
- 过江使:指从江那边来的人,可能是商人或信使。
- 寄在家衣:意味着托人带信,信件附在衣物上。
- 问路更愁远:问路的过程中,心中愁苦得更深。
- 塞鸿:即北方的鸿雁,通常在秋冬季节北飞,象征离别和思乡。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塞鸿飞”常常用来比喻远行或离别,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在古代诗歌中,鸿雁被视为传递音信的象征,常用以表达离愁和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张籍,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66年,卒于约830年。他以五言诗著称,作品多描绘人生苦乐及离别思乡之情。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身处他乡、思念故乡亲人的背景下,表现了他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和离愁别绪。
诗歌鉴赏
《蓟北春怀》是张籍的一首抒情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开篇“渺渺水云外”,引领读者进入一个遥远的意境,诗人以水云的辽阔与远离作为背景,表达了离别后的孤寂和思念。接着提到“别来音信稀”,进一步烘托了与故乡的疏离感,音信的缺乏让思乡之情愈加浓烈。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遇到过江的使者,心中希望寄托于此,但又感到无奈,因“却寄在家衣”。这句诗写得既生动又细腻,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牵挂。接下来的“问路更愁远”则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的迷茫与愁苦,尽管遇到人,却只是在空谈归去的理想,内心的孤独感愈加明显。
最后,诗人目睹“塞鸿飞”,感受到北归雁阵的影像,这既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远方故乡的思考与感怀。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乡之情,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又有对故乡的深情寄托。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渺渺水云外:描绘遥远的自然景象,暗示远离故乡。
- 别来音信稀:表达与家乡联系少,情感愈加浓厚。
- 因逢过江使:遇到可以带信的人,心中燃起希望。
- 却寄在家衣:无奈之中,选择寄托情感。
- 问路更愁远:寻求归途却愈加感到遥远。
- 逢人空说归:与人谈论归来的心情,实则渺茫。
- 今朝蓟城北:描述身处的地点,强调身在异乡。
- 又见塞鸿飞:目睹北归的鸿雁,象征对故乡的思念。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和排比,如“音信稀”和“愁远”,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及情感的共鸣。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表现了诗人对家乡无法回归的无奈与苦涩。
意象分析
- 水云:象征遥远与隔绝,暗示孤独感。
- 鸿雁:代表音信与思乡,常用来表达离愁别恨。
- 江:指代旅途的艰难与思乡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渺渺水云外”意指什么? a) 自然景观
b) 深远的思念
c) 旅行的疲惫
答案:b) 深远的思念 -
“别来音信稀”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无奈与思念
c) 失落
答案:b) 无奈与思念 -
诗中的“塞鸿飞”象征什么? a) 离别与思乡
b) 春天的到来
c) 归家的希望
答案:a) 离别与思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张籍《蓟北春怀》 vs 王之涣《登鹳雀楼》: 两首诗都涉及对故乡的思念,但张籍更多地表达了孤独与无奈,而王之涣则借助壮美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壮志与豪情。张籍的诗语调柔和而沉重,王之涣的作品则气势磅礴且壮丽。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