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步步入林中,山穷意未穷。
偏逢僧话久,转与鹤栖同。
烛焰风销尽,兰条露湿空。
又须从此别,江上正秋鸿。
白话文翻译:
走进林中,虽然山路已尽,但我的意境却未尽。
恰好遇到和尚聊得很久,转眼间就与白鹤栖息在一起。
蜡烛的火焰在风中熄灭了,兰花的枝条在露水中显得湿润空灵。
又要和这里告别,江面上正有大雁飞过,秋意正浓。
注释:
- 步步入林中:步步走入树林。
- 山穷意未穷:山路虽然到尽头,但内心的意境却没有穷尽。
- 偏逢僧话久:偶然遇到和尚,聊得很久。
- 转与鹤栖同:不知不觉中与白鹤一起栖息。
- 烛焰风销尽:蜡烛的火焰在风中熄灭。
- 兰条露湿空:兰花的枝条因为露水而显得湿润,空灵。
- 又须从此别:又要和这里告别。
- 江上正秋鸿:江面上正有大雁飞过,象征秋天。
典故解析:
- 鹤:鹤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长寿与高洁,诗中与之共栖暗示了作者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 烛焰:常用于比喻生命的短暂,风熄灭蜡烛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秋鸿:大雁在秋天迁徙的象征,暗示离别和时光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崔涂,字子干,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秋天,背景可能是诗人在秋季游历后在寺庙住宿时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宿鹤林寺》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山水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步步入林中,山穷意未穷”通过“山穷”与“意未穷”的对比,表现了诗人虽已走到山的尽头,但内心的感悟仍在继续,展现了诗人探索精神和对自然的深厚情感。
接下来“偏逢僧话久,转与鹤栖同”则描绘了诗人偶然遇到和尚,聊得投机,和谐共处的情景。诗中提到的“鹤”是中国文化中长寿和高洁的象征,与和尚的对话构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画面。
“烛焰风销尽,兰条露湿空”通过烛光的熄灭与兰花的湿润,传达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又须从此别,江上正秋鸿”则暗示了离别的无奈与思乡之情,结合秋天的意境,增添了一层凄凉的情感。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象与深邃的哲理相结合,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步步入林中:展现诗人深入自然的情景。
- 山穷意未穷:山路虽尽,心中感悟却不止,表现探索的精神。
- 偏逢僧话久:与和尚的相遇,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 转与鹤栖同:与白鹤共栖,象征高洁的情操。
- 烛焰风销尽:蜡烛熄灭,暗示生命的短暂。
- 兰条露湿空:兰花湿润,表现自然的美。
- 又须从此别:告别的无奈,反映离愁情绪。
- 江上正秋鸿:大雁飞过,象征秋天的到来和离别。
修辞手法:
- 比喻:烛焰比喻生命的脆弱。
- 对仗:如“山穷意未穷”,形成节奏感。
- 拟人:兰条被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象征宁静、自然的环境。
- 僧:代表修行与内心的安宁。
- 鹤:象征高洁与长寿。
- 烛焰:代表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 兰条:象征自然之美与清新。
- 秋鸿:象征离别与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鹤”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高洁与长寿
- C. 权力
-
“烛焰风销尽”中,烛焰象征什么?
- A. 爱情
- B. 生命的短暂
- C. 自然的美丽
-
本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春天的花朵
- B. 秋天的大雁
- C. 夏天的蝉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比较崔涂的《秋宿鹤林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但王维的作品更强调孤独与宁静,而崔涂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唐诗鉴赏辞典》